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标点符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9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菌草,有人将其称为幸福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菌草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中国草

? 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可用作食用菌、药用菌栽培的高大草本植物。

菌草有什么用?最初,它被用于食用菌、药用菌的培养基,栽培出优质食药用菌。经过多年选育、创新,其功能也从最初的以草代木种菇,拓展到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领域。

。它根系发达、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广,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抗逆性强、保水保土。其中,巨菌草高度可达7米,富含内生固氮菌,可在坡地、沙地、盐碱地快速生长,

总之,作为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菌草技术已成为一项保护生态、带动增收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技术。我们期待,菌草能成为造福更多人的幸福草,也期待有一天,菌草能在生态治理上发挥更大作用,筑起地球生态安全屏障,成为造福子孙后代的生态草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
C.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市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或者如胡适所说,是一个大“箭垛”,我们人人都可以在他那里射中心中所想;或者,如我曾经比喻的,是一个大大的“滚雪球”,当他在时光的坡道上滚动时,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附着上自己的东西。是的,物理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黑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力量

比经学家把《诗经》学术化、意义化,从而使其失去了生动鲜活更严重的是,学者们对屈原的所作所为。首先,学者们用他们各自不同的判断标准,对某篇作品是或不是屈原所作出了种种结论,他们甚至还挑起了一场“历史上有无屈原”的争论。依我看,“屈原”本就是一个符号。作为一个“物理事实”,他早已消失,而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屈原”,乃是一个“人文事实”。在贾谊、刘安和司马迁那里,“屈原”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性,是这些东西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我把屈原称之为“滚雪球式人物”,意思是说,“屈原”这两个字上所包含的意义、价值、精神等,是在文化史上不断附着上去的,正如一个雪球。我们若层层剥开它去寻找所谓的事实,则最终不过是雪块而已——所谓的“事实的真相”不存在。文化史上众多人物与文化现象何尝不都是一个一直滚动的雪球?当他们从我们这儿滚过时,若我们能在上面附着上什么东西,也算功德圆满了,何苦要拿着“学问的凿子”硬凿下去,找出所谓最后的“真相”?待到最后,一切剥落,“真相”会令我们失望:原来什么也没有。

1.下列对于文段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拟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B.第②段中有四处给“屈原”加上引号,都是为了起强调的作用。
C.第②段中“所谓的”表示作者对一些人坚持的事实持否定态度。
D.第②段中加点成语“功德圆满”改为“不孚众望”更符合语境。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乡土社会为依托、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母体。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乡”指的是一种基于地缘和血缘的范围,“土”则表示乡村社会形态赖以维持延续的生存方式,这种立足于土地、植根于地缘和血缘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和而不同”的人文风貌与伦理规范。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时代如何迁变,也不管乡民何时离乡、去家多远、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牵挂,乡村文化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乡村文化是由价值取向、道德尺度、情感归宿、生民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等组成的精神规范,表现为民俗民风、契约章法和信条准则等,其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方式熏陶、教化着乡民,是乡村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较,恬淡悠慢的农业文明往往给国人一种闲适安逸温稳的感觉;相对于城市化的狂乱、躁动、驳杂与多变,乡村则蕴含更多清缓、幽静、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亲切乡音、浓郁乡韵、深挚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不老的传统。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钟扬,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了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以“乡村文化”为主语,用一个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024-02-1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I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甲)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乙)”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丙)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部分都有“一”,说说两处在用法上的不同。
(I)另外一个拉骆驼的
(Ⅱ)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
2.文学作品中,感叹号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力。请在甲、乙、丙三处任选两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赏析文中划横线的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多梅雨。“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①________,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烈日当空,②________,待你连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

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因梅而“霉”,令人心生抵触。但是,③________,不仅因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它的“可爱”更在于执着、恒久,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润物无声的品质。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泽富饶,百姓衣食无忧,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上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语段中,多处使用引号。请结合语境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引号用法及效果。
2024-02-1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热了,我只爱吃冷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得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甲)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的,命人暖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乙)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两阵罢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1.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中“你”和“他”独特的表达效果。
2.文中甲、乙两处的感叹号均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文中句式灵活多变,请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属于调节人体内情绪的重要物质之一,也是一种强烈的荷尔蒙,能够在人的大脑中诱发愉悦的感觉,让人觉得开心、兴奋和满足。

“多巴胺”是大脑中使人产生快乐与满足的物质,从色彩心理学角度来看,明亮鲜艳的色彩能够激发多巴胺的分泌,产生愉悦感与快乐体验。“多巴胺穿搭”追求高饱和色彩的协调搭配以及鲜明活泼的风格,___①___,同时也给普罗大众传达一种快乐清新的氛围、情绪。因此阳光、勇敢、元气是“多巴胺穿搭”的代名词。

“多巴胺”渐成风潮,从美甲到咖啡乃至其他餐饮,万物皆可“多巴胺”。新的流量密码背后,是商家在巧妙应用积极联想经营快乐情绪生意。

从穿搭到饮食,从可视的色彩到不可视的抽象概念,这一系列的“多巴胺”搭配,在社会心理上给大众带来一种积极的正面联想。通过“多巴胺”概念可以唤起愉悦感的体验,从而调动人们与其相关活动的正面愉悦情绪,促进大脑内多巴胺分泌,___②___。因此,“多巴胺”也具有“快乐因子”的引申含义,很多人直接将多巴胺的分泌称为释放“快乐因子”。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波浪线处句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B.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C.中国人的集体生活,已经走到今天的“多声部合唱”阶段,其声势之大、力量之巨,远非昔比。
D.你们互相替对方撒谎,真是一对“好朋友”啊。
3.“多巴胺”渐成风潮,请根据材料简述缘由。
2024-01-3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来,不少人视修辞为修饰、偏离甚至是反常,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中外攸同。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反对“游言”“巧言”;笛卡尔、洛克和康德则先后对修辞语言提出严厉批评。

反修辞者针对的主要是辞格。他们 A ,疾呼对其实行大幅精简。笔者以为,简为隐喻、转喻和反喻(即比喻、借代和反语)三种的方案相对合理,因为这三种辞格大致对应交流的写说者、语言和听读者三个要素,较有代表性。

辞格不是“语言本身的缺点”,恰恰是要弥补“语言本身的缺点”,这一点在这三个辞格上也显露无遗。例如,隐喻就是新联系的创造。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隐喻是“机智的话语”,“只有眼光敏锐之人才能看出相距甚远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来”。隐喻的意象更能有效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转喻能在符号缺失时“救急”。如手机作为一种新的通信工具刚出现时,华语各地普遍使用“大哥大”一名,这是由“人”到“物”之转。反喻则增加了语言理解的张力,可以中和语言的非褒即贬的极化倾向。可见,隐喻反映了说话人的认知创新, B ,反喻是照顾听话人主观感受的表达创新。

1.对论述性文本来说,恰当使用括号可以提高论证效率。请以文中第二段的括号为例进行分析。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第三段说“隐喻就是新联系的创造”,请据此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两句的修辞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暗,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不过寻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如果不年不节的,平素大家吃得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我们食用的,都是晚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菜:土豆、萝卜、白菜、胡萝卜、大头菜、倭瓜。当然还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时晒的干菜,有豆角干、西葫芦干、茄子干等等。,冬天的菜尤其适合炖。将一大盆连汤带菜的热气腾腾的炖菜捧上桌,寒冷都被赶走了。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而芹菜、辣椒等则可爆炒。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芸豆大碴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此时餐桌的主宰。

1.下列选项中的冒号,与文中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B.你们记录下来: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
C.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D.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4-01-22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去有的读者说:①平儿使人爱,②鸳鸯使人敬,③袭人使人怜。对于晴雯呢,这些观念都用不上。然而她的性格偏能在很久以来就唤起多少读者衷心的共鸣。你认为这丫鬟太娇纵了吗?但你心里根本不把她看成一个奴才,而且你正憎厌着那些奴仆群中的卑鄙、下流。当她在讽刺人或骂人的时候,你也正想发泄几句吧?你也许惋惜这丫鬟太不计较成败得失了,然而仔细想想,袭人那样“温柔和顺”是有她自己十分明确的目的的;若叫晴雯也得到一个宝玉侍妾的地位就算是胜利吗?你一边读着她的传记,一边被她的坦白无私的爽朗情怀所吸引,被她的热情勇敢所震惊,总愿意多看到她又真诚、又美丽、嬉笑怒骂的姿容,多听到她正直响亮的声音。只有在和晴雯姑娘相处的时候,才能扫开贾府那种阴湿腐朽的气氛吧!

1.下列选项中的问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问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美丽的香港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B.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C.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D.请给老人让个座好吗?
2.文段中划横线的三个句子涉及到《红楼梦》里的三个人物,请任选其中一句,结合人物身份以及《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对所选句子内容作简要说明。
3.文段中连续使用了多个“你”,请分析这样处理有何用意。
2024-01-21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宜昌市夷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