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自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                           益:好处
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不仁
B.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C.而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D.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其坚不能自举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2021-11-20更新 | 497次组卷 | 4卷引用:第04讲 齐桓晋文之事-【寒假自学课】2022年高一年级语文寒假精品课(统编版)
2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
B.自者也                  贼:伤害
C.以羊                  易:交易
D.百姓皆以王为   爱:吝惜
2.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非其声而然也             知之
B.无恻隐之心,非人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C.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不足以举一羽
D.若火始然                      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C.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D.挟太山以超北海
一个人背着泰山超过渤海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
B.文段(2)中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
C.两个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显了孟子的雄辩语言艺术智慧。
D.两个文段中孟子都运用了喻证法阐述自身观点,让他人容易理解。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6.两则文段中都提到了“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天下可运于掌”,结合两则文段,归纳总结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及具体表现。
2021-01-29更新 | 64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言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人之与人之相,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母羊)之装,韦(熟牛皮)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是故,子墨子言曰: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选自《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             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             贼:偷窃
C.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视人之国若视        颜渊曰:请问
B.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敏于事而慎
D.人与人相爱不相贼        慎终如始,无败事
3.给文(一)中最末段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B.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C.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D.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4.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体现墨子“兼爱”思想的一组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一)开篇,墨子先说明,“仁人”的事业就是“兴利”与“除害”,然后围绕什么是“害”,什么是“利”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B.文(二)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文(二)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D.文(一)“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要”的故事,就是“天下士君子”不懂得兼相爱交相利的好处,分辨不清事情得失的最有力的例证。
6.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7.儒家和墨家都主张“爱”但又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作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乙】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鎰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平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B.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C.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D.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面朝齐”,齐国在列国的东方,就是说各诸侯国向东来朝拜齐国。
B.“合从连衡”,也称“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合纵”;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连衡”。
C.“先子”,古人用以称其已逝世的长辈。这里的“先子”指父亲曾参。
D.“置邮”,亦作“邮置”、“置传”,用车马传递文书讯息,相当于后代的驿站传递,因之古代的驿站也叫“置”或“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齐宣王、魏惠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曾西不愿意同管仲相比,他认为管仲受到齐桓公绝对的信赖,行使国家政权是那样的长久,而功绩却那样少。孟子也不愿意跟管仲相比,他认为以齐国当时的国力,管仲助齐桓公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C.公孙丑认为周文王活了将近一百岁,推行的德政没有遍于天下,是不值得效法的。孟子认为周文王能凭借纵横一百里的小国创立丰功伟业,我们谁都不能和他相比。
D.孟子认为齐国土地广阔,人口稠密,国土不必再开拓,人口不必再增加,现在的时势想要实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5.孟子认为周文王灭殷是很困难的,请简述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材料二:

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节选自《墨子·非儒下》)

【注】①非儒:批评儒家。非儒下部分是针对有关孔子的一些传闻进行批评的,其文多见于《晏子春秋》,与史实有不合之处。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来A吾语B女C曩与女D为苟生E今与F女G为H苟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自言冒昧之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词义相同。
B.远,在文中活用,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与“不远万里”中的“远”用法相同。
C.闲,通“娴”,熟习,在文中引申为“捍卫”,与“闲云野鹤”中的“闲”词义不同。
D.三圣、有时指“尧、舜、禹”,有时指“禹、周公、孔子”,本文指“禹、周公、孔子”。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尧舜死了之后,圣人之道逐渐衰微,残暴的君主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住宅来修筑深池,毁坏农田来作园林。
B.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出于不得已,就像夏禹治理洪水、周公驱逐猛兽、孔子著《春秋》一样,是为了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C.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认为“无君无父”的人导致了“百姓面有饥色,郊野有饿死的人”的后果。
D.墨子讥讽孔子,在困厄受饥时,子路给他蒸了一只小猪,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给他沽酒,结果他不问肉和酒的来源就吃了喝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2)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
5.墨子在材料二中主要批评孔子什么?请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和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B.孺子,文中指幼儿、儿童,与《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相同。
C.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
D.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称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者,如“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指归,由仁心推导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
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体”喻“仁德之四端”,生动贴切,强调了“四端”与生俱来的特性,同时又为后文论述张本。
D.材料二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等问题;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5.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2023-04-17更新 | 157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1-22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我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5.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2-02-16更新 | 368次组卷 | 3卷引用:01 齐桓晋文之事-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B.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C.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D.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开国元勋。成王年幼时周公摄政,礼贤下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指此事。
B.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如《师说》中的“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文中指孔子。
C.五谷,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较公认的说法包括黍、稷、麦、菽、稻(或麻)五种。后泛指粮食作物。
D.大人,指品德高尚、志趣高远的人,与《论语·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小人”意思相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管叔以殷畔”一事,孟子认为周公即使有过错也情有可原;古代君子有过即改,得民仰望,而现在君子做不到。
B.孟子认为所做事情得不到应有效果,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归咎于外物。自身端正了,天下人才会归服。
C.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心,有的人失去了本心之后却不知道寻求。学问之道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D.孟子认为万物都为己具备,反省自身诚实不欺就会收获莫大快乐;勉强自己宽恕别人,就会在求仁路上越走越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5.上述选文中,孔子和孟子都论及个人对于“仁”的修养。请结合所选文段,比较二者异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观之,无恻隐之心,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由观之                                 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人也                 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天子能荐人
D.自者也                                 其君者也
3.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了怜爱别人的心,有了施行怜爱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B.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
C.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扩充这四个善端,就能够用来侍奉父母,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
2022-03-04更新 | 334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者,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①菹[jù]:多水草的沼泽地带。②诐[bì]:不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B.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C.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D.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文字古奥典雅,与后文提到的《诗》《春秋》同属“五经”。
B.周公,辅佐周武王,曾诛杀纣王,平定叛乱,驱赶猛兽,使百姓安宁。“周公吐哺”的典故就出自于他。
C.《春秋》,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编年体史书,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D.恣,在本文“诸侯放恣”中是“放纵”的意思,与《将进酒》中“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恣”语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天下大势是太平与动荡交替,以远古时期大禹治水,平定灾祸,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例,而写此文时国家正处于乱世之中。
B.尧舜为代表的的圣主薨逝后,取而代之的是暴君,他们生活奢靡,还坏屋毁田,破坏生态,引来猛兽栖居,甚至率领猛兽以人为食。
C.孔子作春秋的原因是当时社会混乱,不尊礼法,孔子呼吁人们遵循周礼,拨乱反正,但这本来是君主的责任,孔子也因此遭人诋毁。
D.公都子认为孟子热衷辩论,而孟子梳理历史、结合现实来反驳公都子:善辩并非本意,是与孔子一样肩负端正人心的使命而为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5.根据孟子所言,乱世之中盛行的两种学说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孟子对此如何看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