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端: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B.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也可指世界各地。选文中“天下”是“四海”义项之一。
C.合从连衡: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横”;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从,同“纵”;衡,通“横”。
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要对父母孝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先王有仁慈之心,也就有了仁政。如果当下的统治者也能把善心推广到政治上,也能达到“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B.孟子用刚刚燃起的火、刚刚涌出的泉水作比,突出“四端”力量旺盛的特点,如果人们能扩大充实它,就一定能安定天下。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D.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5.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022-11-14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据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辞知其所,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
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通“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人之心 忍:怜悯,同情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同“邀”,博取
C.今日矣 病:疲倦,劳累
D.波辞知其所 蔽:蒙蔽,局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B.人有是四端也 师道不传也
C.其子趋往视 之人不仁
D.其外之也  故贼人利其身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仁义礼智本就存在于内心,只须去心中寻找,无须后天培养。
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须于心中蓄积,而非依靠外物之力获取,若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浩然之气也就会衰亡。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者,鹤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伏于陈。当此时也,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阳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之A欲B王者C犹七年之病D求三年之艾也E苟为不畜F终身G不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文中同“雀”,指鸟类。该词也是古代区分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的一种封号。
B.随,文中是“追逐”的意思,其中的“随”与成语“随遇而安”中的“随”意思相同。
C.弱,指“使……变弱”,“必先苦其心志”的“苦”表示“使……痛苦”,两者用法相同。
D.固,指“本来、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列举水獭驱赶鱼、猛鹰驱赶鸟雀、桀和纣驱赶老百姓的事例,证明仁德的君主即使不想统一天下,也是不可能的。
B.韩非以齐国为例进言,说明了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主张秦军应该向楚发兵,利用楚地的地理优势逐步控制韩、赵、魏国。
C.韩非通过回顾几次战败经历,说明因为谋臣不为,秦国不能更早兼并各诸侯国,称霸天下,以此证明谋臣做法的错误。
D.秦国谋臣前两次放任敌国收复失地、聚集逃散百姓、重建社稷宗庙,而第三次兵力不足却发动战争,导致士兵和百姓疲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2)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5.《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王者富民”作简要分析。
2024-03-10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周。”鲁君与之一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B.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C.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与孔子        适:到,往B.君子于义                            喻:知晓
C.自者无功            伐:夸耀D.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要求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B.一日克己复礼       一日:一旦
C.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志向远大D.强行者有志          强行:勉强而行
4.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B.仁以为己任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治之于未乱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当察乱何自起
C.不龟手之药物D.其未兆易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为“古代的车辆单位‘辆’”。
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崇高,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也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C.《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孔子评价《诗经》:“思无邪”。
D.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7.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立身处世的思想主张,“谦虚”“不争”“尚柔”“善为下”“无为”等。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见孔子的义利观。孔子主张君子不应追求个人利益,应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C.孔子积极倡导读《诗》,他认为读《诗》就算不能实现修身治国之大用,至少也可以达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之小用。
D.孟子认为人禽之别在于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这四心如同四肢一般与生俱来,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023-12-06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
C.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D.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善于论证,消了宜王称霸之心。齐宣王希望“辟土地,朝秦楚,在中国而抚四夷”,但孟子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让他放弃了。
B.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时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C.孟子通过对比,启发宜王施行仁政。他把明君的制民之产与当今国君的制民之产进行了对比,指出宜王的治理还差得很远,这就使宣王明白了施政方向。
D.孟子善用整句,以之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结合所节选的文字,请你谈谈孟子对“称王”“待民”持什么态度?
2023-04-28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勿施尔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疑》)

材料三:

(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趣作,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其不法。上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

(节选自曾巩《本朝政要策任将》)

【注】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②趣作:加快建设,继续建设。③衄(nù):错误,失误。④拱揖指麾:从容安舒,指挥若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赏无功之人A罚不辜B之民非C谓明也D赏有功罚E有罪F而不失其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所恶勿施尔也”中的“恶”与“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中的“恶”的含义相同。
B.材料二中“其次禁其言”中的“其次”与“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其次”含义不同。
C.讼,意为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为人辩冤、自责等;材料三中“讼其不法”的“讼”有“状告”“揭发”之意。
D.关市,《国语》《周礼》等都有对关市的记载,原指关隘与集市的合称,后指设在边关的交易场所,也指在边关上的通商。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要想获得天下,就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要想得到老百姓支持,就要施行仁德,与民所欲,去民所恶,方能获得民心。
B.韩非《说疑》认为权术是君主用来掌握的,法令是官吏应该遵循的,派官员到朝堂外国境内传达法令给民众,民众才能信服。
C.宋太祖对有人反对郭进在西山超标用材建造府邸直接否定,对有人举报郭进有违法行为就下令让中人把告状者抓起来,交郭进处理。
D.宋太祖任命将领,采取厚以恩宠、待以真诚、崇以威势、略细而求大、位久而求功的方法,因此,养士少实力强、策略少效果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
(2)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
2024-01-25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犬哭乎市,地坼及泉,民乃大振。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禹既已克有三苗,别物上下,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至乎夏王桀,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汤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汤奉桀众以克有夏,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实服。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至乎商王纣,祀用失时,夜中十日,九鼎迁止,有鬼宵吟,天雨肉,棘生乎国道,王况自纵也。武王乃攻狂夫,翻商为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祀纣先王,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下》)

【注】三苗:中国上古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部落名。又叫“有苗”。

材料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望之A若大旱B之望C云霓也D归E市者不止F耕者G不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指于是,与《兼爱》中“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焉”意思相同。
B.九鼎,传说大禹铸造九鼎,后成为国家象征,“问鼎”的说法与此有关。
C.箪食壶浆,古时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自己拥戴的军队。
D.止,指停止,与《大学之道》中“知止而后有定”的“止”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好攻伐的国君巧言粉饰其行为,认为攻伐是有利的事情,故意用大禹征讨有苗氏、汤讨伐桀、周武王讨伐纣的事情来非难墨子。
B.墨子认为在三苗大乱的时候出现了太阳夜出、天下血雨、土地闭合、泉水枯竭等反常的自然现象,大禹顺应天道,诛杀无道,值得肯定。
C.齐国占领了燕国,齐宣王为诸侯国谋划救助燕国而担心,寻求孟子建议,孟子用商汤统一天下的例子劝谏齐宣王要施行仁政。
D.燕国百姓以为齐国军队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但齐国军队的所作所为让燕国老百姓很失望,也让齐国面临危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2)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5.材料中,墨子与孟子对战争有什么相似的看法?
2023-12-14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

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东郭俊:极其狡猾的兔子。卢氏之狗:跑得极快的犬;②便辟: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穀也
B.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C.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D.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2.下列选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奚暇礼义哉                      治:讲求。
B.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诫,告诫。
C.宣王忿然作色,不            说:说话。
D.王之走狗已                  具:具备,完备。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代是指妻子和孩子,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意思相同。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的说法。
C.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设坛祭祀,故社稷也指政权或国家。
D.大伯:即老大,如兄弟排行的“伯仲叔季”。“立为大伯”的“伯”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的“伯”都有此意思。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所以英明的君主要规定百姓的产业,使百姓解决生计问题,这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主张。
B.孟子为齐宣王勾画出一幅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的美好的政治蓝图。但当时的诸侯醉心于征战杀伐、武力兼并,孟子的主张也是难以实现。
C.齐宣王降低身份主动迎接王斗,这表现了他有想得到人才的愿望。经过王斗劝谏,齐宣王最终选拔了五位贤士,任命他们官职,于是齐国治理得很好。
D.王斗赞扬齐宣王具备了齐桓公那样的优良素质,如果他能像寻找骏马、善跑的猎狗、美女那样的心态,就能找到贤士,论辩层层铺垫,营造和谐气氛。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
6.面对齐宣王,孟子和王斗使用了相同的劝谏技巧,请结合材料分析。
2023-04-24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论》)

(乙)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义袭:偶然之间想到道义。 ②慊(qiè):满足,满意。③正:中止。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B.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C.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D.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古代推行的道德准则。其最初是宗教祭祀中的规矩,经孔孟及后代的儒家不断充实,成为了一套别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社会秩序的制度。
B.“众”的古字形像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是许多人,引申为许多,又引申指一般的、普通的。甲文中“众”用的是引申义,不同于《师说》中“今之众人”的“众”。
C.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常因此特指孔子。文中是弟子公孙丑对老师孟子的称呼。
D.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在孟子看来,义与“仁、礼、智”是人应该具备并且天性里所固有的四种道德品质。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荀子用陶人、木匠“为器”作类比说明礼义生于圣人之伪,乙文以宋人“助苗”譬喻说明养浩然之气的误区。
B.荀子认为“生于性”和“生于伪”的区别在于感觉到了能否自发完成,像人喜好美色、爱好音乐、爱吃美味、喜欢财利、喜欢舒适等都属于“生于性”。
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D.孟子认为,“浩然之气”需要把“义”和“道”结合起来,通过长期的外在修养才能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4.翻译划线句。
①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②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5.甲文中“异而过众”的圣人与乙文中“养浩然之气”的夫子,从某种角度看有相通之处,请结合荀子和孟子的思想,简要分析其异同。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大雨,谷水溢,冲洛城门,入洛阳宫,平地五尺,毁宫寺十九,所漂七百余家。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雨水乖常。朕又何情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云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弓矢,而不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雨水之患A阴阳B恒理C岂可谓天谴D而系E圣心哉F太宗G深纳其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之意,孟子以此体现其力主仁政思想。
B.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有此称。
C.扶疏,枝叶稀疏之意。此句意为古人用种树比喻治理国家,种之日浅,则枝叶稀疏。
D.社稷,国家的代称,本指土神和谷神。“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社”即祭祀土神的活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不忍人之心”的政治主张,唐太宗面对水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正体现了孟子这一主张。
B.孟子强于论辩,善于说理,通过生活常理说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又利用排比、对仗等句式增强语势。
C.材料二中岑文本阐述的开创容易与守成不易的观点与魏征提出的“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是一致的。
D.岑文本的封事极具文学美感,其中使用了对仗,句式较整齐;类比推理,层层递进,具有较强说服力。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
5.孟子提出的“不忍人之心”,在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做法?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