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其大蔽A数千牛B絜之C百围D其高E临山F十仞G而后有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后多用于对士大夫的尊称,也泛指显贵之家。
B.冠,作动词,指古代男子成年要举行加冠礼。古时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
C.实,果实,与《五石之瓠》中的“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实”词义不同。
D.恶,疑问词,译为“哪里,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彼恶知之”的“恶”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B.古代女子出嫁时,以顺从为正道,到了夫家要听从丈夫,不能违背丈夫,更要谨慎做事,恭敬对待夫家,方才是合格的妾妇。
C.观看栎社树的人像赶集一样,匠石弟子慨叹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树,是对栎社树充分展现其木材价值的赞赏;匠人不顾不视,是对其自然之美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2024-04-2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乎定?’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则天下之民A皆引领B而望C之矣D诚如是也E民归之F犹水之G就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指靠近、走近,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就”词义相同。
B.恶,相当于何、怎么,与“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恶”词义相同。
C.与,指跟随,与“吾与点也”(《论语》)中的“与”词性不同。
D.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后又泛指学校。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襄王与齐宣王这两位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君都表现出不甘于现状的野心。
B.孟子认为如果国君不嗜好杀人,百姓就会如水向下奔流一般,无人能挡。
C.孟子认为让百姓有恒产,能养活整个家庭,是实现王道天下的物质前提。
D.孟子认为以刑法来惩治犯罪的百姓是治标之术,“谨庠序之教”才是根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2)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5.历史上,孟子以善辩而闻名,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孟子论辩的技巧。
2024-04-24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注],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助而不税:指在实行并田制的社会,八户人家共同耕种公田(官府控制的土地),待公田耕种完,再耕种私田(私人所有的土地),私田的收入不需要纳税。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贤使能”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能”,用法相同。
B.孺子,文中指儿童,与“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中的“竖子”,含义不同。
C.“无辞让之心”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D.“足以保四海”与“永保无疆之休”(《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保”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借仁义的名号用武力征伐天下,可以称霸,但必须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而凭借道德来施行仁义可以使天下归心,却不必倚仗强大的国力。
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放纵自己,不干正事,耽于享乐,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孟子在揭示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后,又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024-04-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馀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威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选自《人皆谓我毁明堂》)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四者A天下之穷B民C而无D告者E文王发政F施仁G必先H斯四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罔,同“网”,指陷害,与“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的“罔”词义不同。
B.孝悌,善侍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现常用“友悌”形容“兄弟相友爱”。
C.善,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的“善”词义相同。
D.疾,与“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齐桓晋文之事》)的“疾”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百姓如果没有恒心的话,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而“无恒心”的原因正是“无恒产”。
B.孟子不仅提出了养民,还提出了教民,在解决了生活问题之后,还要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
C.孟子以文王治岐为例,提到王政的具体内容,关乎耕者、仕者、商人、罪人等,并强调要关心鳏寡孤独者。
D.当齐宣王以自己“好货”“好色”推托时,孟子则用公刘、古公亶父之例说明关键要让百姓也“好货”“好色”。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5.依据材料一,概括使百姓拥有“恒产”的具体措施。
2024-05-13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问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民归之。所谓兴利,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民不怨也。民贫则轻家易去,轻家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者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

(取材于《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注释:①末作文巧:华丽奇巧。这里指工商业。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先王             贵:重视
B.安乡重家则虽变俗       易:容易
C.是民也             罔:同“网”,陷害
D.此惟救死而恐不       赡:足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奚以知其       俱王天下者
B.故天下民归之       然后驱而
C.所谓兴利             无恒产而有恒心
D.至于杀之,民不怨也       罔民可为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
危害乡里轻视家乡就敢于欺凌长辈而违犯禁令
B.粟者,王者之本事也
粮食生产乃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
C.故民之从之也轻
所以百姓能够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
D.申之以孝悌之义
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讲给百姓听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民的治国之道。材料二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__________的主张。
5.通读材料一,简要回答“禁末作文巧”与治国之间的关系。
2024-04-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敌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铄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狸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爱整其,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


[注]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②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狸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轻死以行礼A谓之勇B诛暴C不避强D谓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礼H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
B.“旅”,指旅客,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含义不同。
C.“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
D.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
B.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
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
D.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5.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
2024-01-09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有删减)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四章,有删减)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五章,有删减)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德行A仁者B王C王不D待E大F汤以G七十里H文王I以J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敖”,同“遨”,闲游之意。这里的“怠敖”之人即后文所说的“自作孽,不可活”之人。
B.“由是观之”的“是”,指的是代词“这”,与《老子》四章中“自是者不彰”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的“贼”,指伤害,与《墨子》“贼爱其身,不爱人”中的“贼”字的用法不同。
D.四海,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材料二里的“天下”亦有国境之内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孟子指出依靠武力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需要有强大的国力做支撑;而以德征服却可以使人心悦诚服。
B.材料一,孟子指出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因此能做到天下无敌,那么称王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C.材料二,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的仁心,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D.材料二,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孟子认为君主想要称霸天下,做到天下无敌,可以怎样做?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2023-11-2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清市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教。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较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哄:即哄斗,交战。莫之死:即莫死之,没有为他而死的。之,代长官。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④无尤焉:不要怪罪百姓。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之民A老弱B转乎沟壑C壮者D散E而之F四方者G几千人矣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如文中的“罔民而可为也”,“罔民”译为陷害百姓。
B.“岁”,在古代有木星的含义。古人因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故通过观测木星在哪个星次来纪年。“岁”可译为“年”,如本文的“乐岁终身饱”。
C.“疾”,本义为伤病、外伤,可引申译为“憎恨”,如文中的“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也可译为“损害”,如《齐桓晋文之事》的“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D.“凶”,本义为凶险、灾难、不吉利。又可引申用于描述农作物收成不佳的情况,如本文的“凶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百姓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犯了罪就应该处罚他们,这是明君的做法。
B.孟子游说齐宣王所言反映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
C.让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死了一批官员,但是没有一个百姓愿意为长官效死。孟子认为这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4.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5.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君王实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2024-04-1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三锋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两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恼夫有立志。

——取材于《孟子》

材料三

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取材于《韩非子》

材料四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徽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天下之贤士,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注:①孤竹:商朝的一个诸侯国。②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③徽子:殷纣王的庶兄,封于徽。因见纣淫乱将亡,数谏,纣不听,遂出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怨是用                      希:变得稀少
B.往归焉                      盍:何不
C.不重赏                      利:认为有利
D.天下之贤士               从:跟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暴易暴兮                      ②不可赏使也
B.①命衰矣                         ②居北海
C.①思乡人处                      天下之诸侯
D.①武王让以天下弗受        ②夫岂有求为哉
3.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我对伯夷的心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
B.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自己理想的百姓,不去役使
C.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
不管别人的对错,都是豪杰之士。
D.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那二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宁可饿死也不顾惜
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5.对于伯夷、司马迁、孟子、韩非子和韩愈各自持怎样的态度?请任选三人,结合上述几则材料加以概括,并结合你对论者的了解及学过的课文,分析他们持这样观点的原因。
2024-04-2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愚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B.古人尊对卑、长辈对晚辈说话或者自称时,一般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称名表示亲昵或自谦,称字表示尊敬。
C.“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孔子之楚”与“牛何之”(《齐恒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2024-04-2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