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二)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本A而能图B末C修事D而能建E业F久居而不滞G情H近而畅乎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B.贼,有“破坏”“伤害”之意,也指抢劫或偷窃财物的人。在文中的意思是“伤害”。
C.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D.责,在文中理解为“要求”,与《促织》中“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的“责”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B.“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C.“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原则处理事务。
D.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服从教导,因而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必于君上之失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②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
(5)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行不忍人之政”的一些具体做法。
2024-04-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有删减)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四章,有删减)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五章,有删减)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德行A仁者B王C王不D待E大F汤以G七十里H文王I以J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敖”,同“遨”,闲游之意。这里的“怠敖”之人即后文所说的“自作孽,不可活”之人。
B.“由是观之”的“是”,指的是代词“这”,与《老子》四章中“自是者不彰”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的“贼”,指伤害,与《墨子》“贼爱其身,不爱人”中的“贼”字的用法不同。
D.四海,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材料二里的“天下”亦有国境之内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孟子指出依靠武力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而以德征服却可以使人心悦诚服。
B.材料一,孟子指出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那么称王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C.材料二,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D.材料二,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孟子认为君主想要称霸天下,做到天下无敌,可以怎样做?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2024-01-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合称“孔孟”。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春秋》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018-04-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3-14高三上·福建三明·阶段练习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
①(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②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注解] ①子莫:人名。
1.从语段①看,杨朱主张“        ”,墨翟主张“          ”。
2.结合语段②,分析孟子反对与提倡的观点。
2016-11-18更新 | 611次组卷 | 8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11月学段考试语文试卷
14-15高三下·浙江·期末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②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朱熹家训》)
1.孟子和朱熹都强调交友要重视一个字,那就是            
2.针对交友,我们从孟子和朱熹的话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016-11-18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2015届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三下学期仿真测试(二)语文试卷
10-11高三下·湖南·阶段练习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③孳孳:勤勉不懈的样子。④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1.试分别概括孔子立身行事的原则和公孙丑、孟子求“道”的观点。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中道而立”。
2016-11-18更新 | 6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3月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市)高三调研语文卷
13-14高三·福建泉州·阶段练习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②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③必志于彀:朱熹《集注》云:“志犹期也;彀,弓满也。”
1.上面选段的言论,包含对教育者的哪些要求?请简要说明。
2.作为受教育者,从上面选段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哪些为学启示?请简要说明。
2016-11-18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2015·湖南·一模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第十三》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有人认为,以上两则材料,体现出儒家对体力劳动的轻视,你同意吗?请结合所学,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2015-06-10更新 | 279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5月仿真模拟联考试题语文卷
15-16高三上·福建三明·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②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注】颡:额头。
1.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2.孟子与孔子在“主客观对人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
2016-11-18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三明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13-14高二下·湖南衡阳·期末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②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第二》)
③“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④“立孝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敬》)
1.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分条概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
2.请联系当前生活实际谈谈传统“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2016-11-18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2014学年湖南省衡南县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