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心,则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于心,则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之者            揠:揠,拔起。
C.今日矣!予助苗长矣           病:生病。
D.不苗者也            耘:除草。
2.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            木欣欣向荣
B.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C.其子趋往视之            虽才高于世, 无骄尚之情
D.行有不慊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3.3.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4.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016-11-1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云南临沧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2 .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义断句。(限4处)
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2.历史上,宋朝大儒        (姓名)曾将《论语》《孟子》《大学》《        》辑定为“四书”。他的思想体系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称之为        
3.上述材料中,孟子认为国君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臣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2018-01-1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
3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出现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编成。《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B.荀子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故又称孙卿。春秋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C.贾谊的《过秦论》开中国史论的先河,在西汉一代政论中是压卷之作。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韩昌黎。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016-11-1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北大名县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 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孟子·告子下》)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荀子·修身》)

1.两则材料都表现了          的义利观。
2.请谈谈你对“其行道理也勇”这句话的认识。
5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段的画线部分断句。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2.这段话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结合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字。
2018-02-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2-13高一下·上海徐汇·期末
6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甲)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端人用心不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①矢而后反。”

(乙)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眊:mào,暗淡无光)焉。听其言也,观其眸也,人焉廋(廋:隐匿)哉?”

(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①:乘,shèng,古时,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乘。
1.羿与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2)发乘矢而后反。
3.子濯孺子为什么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
4.“抽矢扣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是指,“去其金”是为了
5.(甲)文中,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从(乙)文来看,孟子“取友”的方法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上述两文中孟子的观点你有何评论?
2019-11-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
2014高三·福建·专题练习
7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注】,而道不行,耻也。”(《孟子·万章下》)
【注】本朝:朝廷。
1.孔子和孟子对职权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的认识?
2.你是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罪”和“耻”的?请简要分析。
2019-01-30更新 | 4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37练习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       凶:发水灾B.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C.勿夺其时   夺:掠夺D.然而不王者          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鼓之                 上下肃,称为政理
B.移其粟河内            将相乎
C.斧斤时入山林        即谋单于,何复加
D.材木不可胜用        师道之不传久矣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着“民不加多”这一问题展开。
B.在治国方面,孟子认为梁惠王与邻国国君没有本质区别。
C.最后两段阐述了发展生产、教化百姓等使民加多的措施。
D.孟子主张植树造林以确保木材够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17-08-2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铜陵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题目。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曰:“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这则材料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南衡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月考一语文试卷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 ‘非我也, 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 ‘非我也, 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
2018-04-0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