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D而充之矣E若火之始F然G泉之始达。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中心,由仁心推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的仁心,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C.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指的是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和人格力量。
D.材料二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是围绕着“什么是浩然之气”展开的讨论。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常常出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4.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2023-11-2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清镇市博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圣人之道A衰B暴君代作C坏D宫室E以为F洿池G民无所H安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5.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3-12-25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 高一必修下册 第1课知能达标训练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材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公都子:孟子弟子。②象:舜的异母弟弟,儒者认为是恶人的典型。微子:贤人,是纣的庶兄。比干:贤人,是纣的叔父。③情:本性。④倍:一倍。蓰:五倍。无算:无数倍。⑤性:先天的本性。伪:后天的人为。⑥事:从事,人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人之A性B生C而离D其朴E离F其资G必失H而丧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有人,与《马说》“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意思不同。
B.恻隐,同情、怜悯,与现代汉语“恻隐之心”中的“恻隐”意思相同。
C.察,明晓、明了,与《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中的“察”意思不同。
D.明,指视力好,与《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中的“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善和不善之分,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三者的观点都有自己的依据。
B.公都子无论举周文王、周武王的例子,还是举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目的都是论证国君对民众的引导意义。
C.孟子在阐述“性善论”时,将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与“仁义礼智”一一相对,使论述清晰明了。
D.荀子认为性是天生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礼义是圣人创制的,是人们学了才会、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义、礼、智,非由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5.孟子和荀子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2024-04-2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 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其君者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悟,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

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多。”退一舍而原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注释;原:古国名,姬姓。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含义。
(1)亦反其本矣                           (2)天下之欲其君者
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王兴甲兵,危士臣(       )
A.难道                 B.或者               C.如果             D.即使
(2)所亡(           )
A.滋长                  B.更加               C.逐渐             D.滋润
3.请将材料一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4.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晋 侯 围 原 命 三 日 之 粮 原 不 降 命 去 之
5.班级同学在整理“古代文化经典选读”资料时,想将材料一、材料二都归入同一个专题中。下面两句话中,你想选择哪一句代表该专题的核心思想内容?请结合两则材料说明理由。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篇》)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2024-06-1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5·福建泉州·一模
5 .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②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孟子·离娄上》)


【注】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②处:居住。③菑:同“灾”。
(1)孔子和孟子各从什么角度谈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____________
(2)对于“不仁”,孔子和孟子共同的态度是什么?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泉州五中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革示之者,知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三年之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光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回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夭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不能以天下                 与:赞同
B.之于民而民受之                    暴:残暴
C.使之主事而事治                       主事:主持
D.天下诸侯朝觐者不尧之子       之: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对帝王的称谓。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B.请侯: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不用服役、出兵勤王。
C.崩:文中指“驾崩”,古代皇帝死后之所以叫驾崩,皇帝的权力也是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就好像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如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
D.丧: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等是按照严格的亲疏远近来制定的,穿丧服的时间长短不一,可以是三年,也可以是一年、五个月、三个月等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真的有权把天下让给别人吗?孟子对此是有不同见解的。在文中,孟子与学生万章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
B.孟子最后明白无误地说:天子的地位虽是“天与之”而实际上却是“民与之”,是民权思想、民主思想的鲜明体现。
C.孟子最后所引《秦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
D.孟子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和民生的角度来研究研究天与人的关系,君和民的关系,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说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2)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2018-07-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1-1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察邻国之政A无如B寡人之用心者C邻国D之民E不加少F寡人之民G不加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假设、如果,与《陈涉世家》中“苟富贵,勿相忘”的“苟”词义相同。
B.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与《劝学》“风雨兴焉”的“焉”意思相同。
C.胜,尽、完,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的“胜”词义相同。
D.鸡豚,即古时农家所养禽畜,与《游山西村》中“丰年留客足鸡豚”是同样事物。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设譬讽刺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面对哀鸿遍野,统治者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跟拿刀杀人却怪罪兵器没什么不同。
D.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就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言,两则材料中孟子分别提出哪些主张?
2024-04-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龙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蓗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公都子:孟子弟子。②象:舜的异母弟弟,儒者认为是恶人的典型。微子:贤人,是纣的庶兄。比干:贤人,是纣的叔父。③情:本性。④有版本为。⑤倍:一倍。蓗:五倍。无算:无数倍。⑥性:先天的本性。伪:后天的人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人之A性B生C而离D其朴E离F其资G必失H而丧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至于,与《齐桓晋文之事》“若无罪而就死地”中的“若”意思不同。
B.恻隐,同情、怜悯,与现代汉语“恻隐之心”中的“恻隐”意思相同。
C.察,明晓、明了,与《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中的“察”意思不同。
D.明,指视力好,与《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中的“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善和不善之分,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三者的观点都有自己的依据。
B.公都子无论举周文王、周武王的例子,还是举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目的都是论证国君对民众的引导意义。
C.孟子在阐述“性善论”时,将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与“仁义礼智”一一相对,使论述清晰明了。
D.荀子认为性是天生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礼义是圣人创制的,是人们学了才会,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孟子和荀子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2024-06-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曰:“吾惛,不能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毅也。”王曰:“何谓也?”

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毅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东郭俊:极其狡猾的兔子。卢氏之狗:跑得极快的犬。②便辟: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闻A之过B斗生于C乱世D事乱君E焉敢F直言G正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进于是矣”中的“进”和《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进”意思相同。
B.妻子,古代是指妻子和孩子,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意思相同。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的说法。
D.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设坛祭祀,故社稷也指政权或国家。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所以英明的君主要规定百姓的产业,使百姓解决生计问题,这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主张。
B.孟子为齐宣王勾画出一幅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的美好的政治蓝图。但当时的诸侯醉心于征战杀伐、武力兼并,孟子的主张也是难以实现。
C.齐宣王降低身份主动迎接王斗,这表现了他有想得到人才的愿望。经过王斗劝谏,齐宣王最终选拔了五位贤士,任命他们官职,于是齐国治理得很好。
D.王斗赞扬齐宣王具备了齐桓公那样的优良素质,如果他能像寻找骏马、善跑的猎狗、美女那样的心态,就能找到贤士,论辩层层铺垫,营造和谐气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
5.面对齐宣王,孟子和王斗使用了相同的劝谏技巧,请结合材料分析。
2024-04-1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