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赋琵琶【1】

辛弃疾

风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2】、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撚【3】,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4】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5】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释:【l】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期所作。【2】出塞,指昭君出塞。【3】撚,同“捻”。【4】贺老,指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的艺人贺怀智。【5】沉香亭,用沉香建成的亭子,唐玄宗曾在此赏花。李白奉命作《清平调》三首。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杨贵妃抱过的名贵琵琶开篇,目的是批评玄宗沉湎于酒色。
B.“记出塞”连接到“恨难说”,从作者个人遭遇写到国家恨事。
C.下片联想到闺中少妇演奏琵琶,寄托对远戍辽阳征人的思念。
D.“弹到此,为呜咽”,抒写作者心系国家安危悲慨无穷的情感。
2.辛弃疾的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霓裳曲》罢”,借唐玄宗所做乐曲,暗含兴亡之感。
B.“浔阳江头”,用白居易情事自比,表达作者谪居之苦。
C.“望昭阳宫殿”,借昭君出塞典故,寄托报国立功决心。
D.“想沉香亭北”,化用李白诗句,写出盛时已去之悲慨。
3.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辛弃疾词作“于雄莽中别饶隽味”。意思是在豪放大气词风之外又不乏意味深长之处。请结合本词具体词句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2019-03-10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通州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①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②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③,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④。汉开边⑤、功名万里,甚⑥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作者已48岁,因受陷害而被罢官。②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③李广事:指《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三事。其一,李广罢官时,“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其二,“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其三,李广语云:“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④杜甫诗《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5句化用杜诗。⑤开边:指西汉时开疆拓土向外扩张。⑥甚:为什么。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作者与友人在山中闲来无事,借李广之事写词同友人唱和。
B.上阕中,作者用数十字概括了李广的主要事迹,勾勒出其性格特征,写得有声有色。
C.下阕前5句化用杜诗,借杜甫仕途无望而意欲归隐,写作者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
D.结尾3句借写窗外雨景,写出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与小序中作者夜读不能寐相应。
2.下列有关辛弃疾善于借用典故来抒情达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李无言:司马迁曾赞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辛弃疾借此表达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
B.射虎山横一骑:借用“李广射虎”的典故,写出李将军骁勇善射,表达了作者对李将军的赞美之情。
C.落魄封侯事:借用李广典故,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然而李广因时运不济,没有能够裂土封侯。
D.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借屡建奇功的李广落职闲居的典故,讽刺南宋朝廷在积极收复失地中的用人不当。
3.纵观这首词,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019-02-13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房山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琐窗:雕花或有花格的窗户。②《梁州》:即《凉州》,唐代乐曲名。③贺老:指贺怀智,唐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者。④沉香亭: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此亭观赏牡丹。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尾龙香拨”三句用杨贵妃弹琵琶的典故,暗指北宋的繁荣堪比盛唐。
B.“最苦浔阳江头客”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来表情达意。
C.下片写思妇弹奏琵琶思念辽阳征人,词人借此抒发对北国的怀念之情。
D.本词用典虽多,却丝毫不显呆板,虚实结合,令人读后有荡气回肠之感。
2.有评论家评论此词说:“琵琶,好音者看来,乐器也;闺怨者看来,倾诉也;无关者看来,一物也。而稼轩看来却有无限家国之恨!”请结合本词上片和下片的内容,简析辛弃疾是如何用琵琶写出家国之恨的。
2018-09-30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2018-06-09更新 | 4064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本诗是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贬官为民,闲居带湖期间投宿博山脚下一户王姓人家所作。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清平乐”是词牌;“独宿博山王氏庵”是词题,词题交代了住宿的时间、地点和词的主旨。
B.上片前两句写饥鼠“绕床”、蝙蝠“翻舞”的动态,表现环境的热闹和词人心情的愉快。
C.“松风吹急雨”这一句写出了风雨交加的的环境特点,“吹”字极具表现力。
D.“破纸窗间自语”中“自语”, 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渲染了环境的凄凉。
E.下片前两句,意思是说平生为了国事奔波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
2.“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有删改)

【注释】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2.“联翩万马来无数”化静为动来写山,颇具情趣。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黄景仁《都门秋思》)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
3.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

辛 弃 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指叶衡,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头两句借山写人,破题点明写作的缘由。群山联翩而来络绎不绝,想同高雅之人交流,暗示出词人以高人自勉,渴望挥戈跃马驰骋疆场。
B.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表现出无限的怅惘。无数青山被烟雨遮断,好像万马在烟雨中低回不前。叶衡主战,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的希望落空。
C.下阕前两句借白发直接点出愁,可见词人心中报国无门的愤懑已难以控制。
D.下阕后两句借鸥自笑:沙鸥全身雪白,怕是愁的最高境界了。拍手大笑实为词人的情感挣扎。
E.全词借用眼前青山、万马、烟雨、白发、沙鸥等物,写出情感的变化:愁由无到有,由有到浓得无法消解。
2.在表达情感上,这首词除了借景抒情,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辛词作于作者42岁时因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之时;苏词作于黄州。

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中“翻空”两句,描绘出白鸟翻飞,红荷临水的画面,意境凄清冷寂。
B.辛词中“闲意态”三句,描绘出村民悠闲自在、生活有序、桑麻遍地的农村景象。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勾画出词人幽居时杖藜徐行的形象。
D.苏词中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而着一“又”字,则包含了词人无限感慨。
2.辛词和苏词的划线句各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异同
2018-03-0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101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解:①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②逆旅:旅店。③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

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别”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虽久,可相见甚欢,情谊深厚,如春日之和煦。
B.“惆怅”二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恰当地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C.“浮天”二句,写水天相接,似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山掩埋了一半。
D.“今古恨”三句,运用了反问手法,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
2.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与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中画线语句作简要分析。
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在古代,诗人往往借饮酒抒发心中的思绪。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   ___”,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对诗人们来说,不能饮酒,往往会使坎坷的人生更添惆怅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
2018-03-03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南宋]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指锦衣快马。②娖(chuà):整顿,整饬。③胡(lù):箭袋。④金仆姑:古代有名的箭。⑤东家:邻家。
1.请结合上片的具体词句,概括辛弃疾的形象特点。
2.本词下片所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分条简析。
2018-02-1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四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