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醉吟

辛弃疾

四坐且勿语,听我醉中吟。池塘春草未歇,高树变鸣禽。鸿雁初飞江上,蟋蟀还来床下,时序百年心。谁要卿料理,山水有清音。

欢多少,歌长短,酒浅深。而今已不如昔,后定不如今。闲处直须行乐,良夜更教秉烛,高曾惜分阴。白发短如许,黄菊倩谁簪。

招隐

左思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词下阕中的“良夜更教秉烛”与古诗十九首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有相似的情感。
B.左诗的开头两句点题,写诗人执杖寻访隐士,可纵横古今却找寻无果,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喜爱。
C.左诗调动视觉、听觉,用白云、丹葩、石泉、纤鳞四种不同事物来描绘山中幽景。
D.左诗中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山中鸣琴声和风吹灌木声,衬托出清幽宁静的环境。
2.两位作者在诗歌中都有“山水有清音”的生活感悟,请分析二人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7日内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注】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到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辛弃疾自投南宋以来,从未获得朝廷信任重用,相反屡遭权奸弹劾,一贬再贬,直至削职闲居,无法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与李商隐的诗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杯中无酒、身边无人的无奈。
C.“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寿赵茂嘉郎中二首(其二)

辛弃疾

鹅湖山麓湛溪湄,华屋眈眈照绿漪。

子侄日为真率会,弟兄剩有唱酬诗。

杨花榆英浑如许,苦笋樱桃正是时。

待酌西江援北斗,摩挲金狄与君期。

【注】①赵茂嘉,曾任江西提刑,南宋庆元年间于铅山置兼济仓,平稳谷价,造福乡里。州府上报朝廷,诏任直秘阁,以示嘉奖。②北宋司马光罢政在洛,常与故老游集,相约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号“真率会”。③金狄:金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山水环绕、绿波涟漪的居所场景,而“华屋”一词体现了诗人对赵茂嘉府第的称赞。
B.颔联重在表现天伦孝悌之乐,写亲人相聚一起,兄弟题唱酬诗,为赵茂嘉祝寿,与标题呼应。
C.颈联借“杨花”“榆荚”“苦笋”“樱桃”等意象写地方风物之美,可知赵茂嘉的寿辰在春季。
D.这首祝寿诗融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虚实相生,格调高昂,气象雄阔,较有余味。
2.本诗的尾联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都写到“西江北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山,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注释】①谢家子弟:谢家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②相如:此处指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以风度才情出名。③太史公:指司马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由远及近.从灵山群峰写到飞瀑小桥,画面壮阔又秀丽。
B.词人用诙谐幽默的语气写出老天不放他悠闲,让他统率十万兵马。
C.词人结庐齐庵,每当皓月当空之时,可以看到状如龙蛇的松影。
D.该词最后,用典取事驱遣自然,语既超旷,意又平和,韵味无穷。
2.词人在写景时,往往会把主观情感投射在景物中,主观情感会影响词人对外界的感知,请谈谈词中所写之景体现了词人的哪些情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③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偃蹇谁怜汝?”这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感情合二为一。
B.“岁晚太寒生”表面上写冬天寒气四起,实则是暗示词人悲凉的人生境遇。
C.词人在溪中月影的陪伴下,夜夜诵读《离骚》,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
D.这首词把词人的心境投射到自然景物中去,情景交融,可称词中妙品。
2.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
2023-05-03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固原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注]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偃蹇:高耸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心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浓浓的怨恨,直接变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
B.词中的“劝”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的多情:寒冬腊月太孤单而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
C.下阕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皆因词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的情景。
D.这首词上阕不说自己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这种以客为主的写法含蓄蕴藉,妙趣横生。
2.周济曾经评论辛弃疾的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此词的下阕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

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右紫枢。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


【注】①本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为送别被贬为泾原路(今宁夏一带)都监的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王乘所作。②挽须:出自苏轼赠王庆源诗“时有野人来挽须”称赞王庆源不摆做官的威仪。③黄阁:中书门下省。④紫枢:枢密院。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从别宴写到田头,作者写到父老,着意表现了王秉虽身为太守,但和善宽厚、仁德亲民的形象。
B.上阕后两句取义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表达对王秉处事过于执着于完美的委婉劝告。
C.下阕写别后场景,尾句中“雁”与范仲淹《渔家傲》“衡阳雁去无留意”中“雁”传达的情感不同。
D.全词运用了侧面烘托、用典、直抒胸臆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质朴通俗之效,又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山居即事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本词是作者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写于庆元三年(1197)闲居铅山时。②鸂鶒(xī chì ),水鸟,又名水鸳鸯。③斛(hú),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后又改为五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从景物入笔,写鸥鸟与水鸳鸯,以动衬静,突显了山村环境的幽静。
B.词人读《离骚》痛饮以浇胸中块垒;赏竹啖肉句,流露出词人豁达情怀。
C.写飞泉,运用借代与夸张手法,与“一泓澄绿”比,画面显得更有动感。
D.“点破”描摹出鸥鸟轻盈的情态,“争”写出了群鸟戏水的热闹的场景。
2.本词下片和陆游诗《游山西村》在情感上有不少相似处,请简述。
2023-01-10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东阳①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②渐觉水沉②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④。


注释:①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县。该词是作者受朝廷重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②香篝:熏笼。③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④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头两句交代了词人的行踪,写词人一行离开京城临安,乘坐马车向东阳进发。
B.三、四两句是词人举目所见之景,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风光逼真地描写出来。
C.下阕描写生活画面,“人历历,马萧萧”两对叠字大大加强了词作的生动和韵味。
D.本词虽画面优美,意境广阔,但从结尾两句可知词人饱含羁旅奔波之愁苦。
2.本词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阅读。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概括写了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三、四句写读到古人有趣的情节时,诗人常常会心微笑、流连忘返。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2.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