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7 道试题
1 . 2022年9月9日,中国科学家首次通过X射线衍射手段,在十四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一颗粒径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这一在月球发现的新矿物,命名为“嫦娥石”(changeite)。这是矿物学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是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丰富了人类矿物学宝库的内容。“嫦娥石”的发现表明(     
①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是一个艰辛过程
②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反复的思考
③认识运动的无限性规定着科学实验的无止境
④科学实验是一种人有目的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5-11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四单元 国际组织单元
2 . 明哲保身最早出自于西周·尹吉甫《诗经·大雅·烝民》。原是指明于事理的人善于自保,有褒义;后来则指为了保住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庸俗作风,有贬义。现在有观点认为,共产党员坚持践行“两学一做”方能“明哲保身”,做到用正确理论武装头脑,用制度规范行为,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鉴别力、免疫力、抵抗力,才不会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该成语使用上的变化折射出(     
①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互转化、相伴而行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③认识是运动变化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④推动文化发展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人勤春来早,植树正当时。每到春天,各地都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针对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坚持科学规划,创新组织形式,以“人人出力,日积月累”的精神,推动国土绿化取得更大成效,绘就美丽中国更新画卷。这表明(     
①矛盾普遍性包含着特殊性
②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
③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④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基因组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提出“桑树染色体断裂一融合循环”理论,打破了以往“一种生物只有一套染色体基数”的认知,为绘制桑树亲缘关系“家谱”奠定了基础,也将为桑树学科和产业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指导。科研人员(     
①根据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对事物完整的认识
②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通过科学实验深化对桑树染色体基数的认知,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
④提出该理论,旨在打破“一种生物只有一套染色体基数”的认知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 . 我国科学家以经典的果蝇嗅觉学习记忆为范式,运用多种神经递质荧光探针,发现了五羟色胺双向调节学习记忆的新机理,并进一步解析了五羟色胺对突触可塑性的调节及其发挥功能的负反馈神经环路,为药物干预患者的时间认知障碍提供新的见解。这表明(     
①追求真理的目的在于不断超越自身
②科学实验是推动医学研究的重要动力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④类比推理作为一种必然性推理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4-05更新 | 481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单元测试
6 . 一座寓意“启航”的大桥将横跨潮白河。效果图上,桥身圆弧拱和V型结构杆件勾勒出“舵轮”形象,三个“舵轮”抽象成一艘驶于潮白河上的“轮船”,穿梭于水城共融的环境中。大桥建成后,京冀两地在水上“握手”,助力腾飞。大桥的设计(     

(潮白大桥的设计效果图)
①体现了艺术与科学、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通过发挥想象可以实现设计方案到现实成果的转化
③用动态性的思维方式展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
④意图通过创造人为事物的联系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 . 品读下图漫画(改编),从中可以得到的哲学启示有(     
A.创新思维要注重推理论证
B.创新思维要探试多向性的答案
C.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大胆迁移
D.创新思维要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8 . 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3-24更新 | 91次组卷 | 74卷引用:统编版2019: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2-23高三·全国·单元测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新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197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现代化国家的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是就发展目标来说的。
党的十三大报告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的初步界定。
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将“美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内涵之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拓展。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要求,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结合材料,运用“推动认识发展”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所蕴含的科学思维。
10 . 在表现唐代刘禹锡《秋词》诗意时,如何艺术地诠释“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呢?某画家几易草稿,最终选择把秋天的树置于画面最下端,只绘树梢,画中90%为空白,左上角一只鹤向上飞,落款在右侧下方,营造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的空灵开阔之境。材料表明艺术创作(     
①是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是人有目的地对事物原型加工改造的行为
③是人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相结合的过程
④是人用主观的方式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