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6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作者是孟子,名轲,         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舜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B.人恒过(常常犯错误)
C.于虑(同“横”,梗塞、不顺)D.而后(比喻)
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举例后再从思想、身体、行为等方面,告诉人们:逆境可以造就人才。
B.第二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正面论证了本文观点。
C.本文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从个人到国家,既论述了造就人才的问题,也探讨了治理国家的问题。
D.《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使用排比增强了气势,本文开篇的语句就有此特征。
5.孟子的忧患意识对后世一直产生深远的影响,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
2024-06-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白山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易(0.85) |
2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②而已矣。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策:竹简。③暴:通“曝”,晒。
1.“尽信书”一句中“信”的意思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3.下列对选文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的是在学习中书的重要性。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了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C.“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讲的是注重积累的学习方法。
2024-05-3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白山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作文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冬天,我们烤火炉,穿棉衣。火炉能发热,可以带给我们温暖。棉衣呢?棉衣不能发热,但棉衣能帮我们抵御冬天的寒冷,保存我们体内的温暖。如果把火炉比作我们助人的热心,那么棉衣便是我们心存的良知。热心可以助人,可以带给别人温暖;良知虽然未必直接给别人温暖,但却能给别人一份体贴、一丝慰藉,让别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温暖。

为人处世,如果不能捧出一颗热心,给世界以温暖,那就心存一份良知,为世界守住一份温暖。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2024-05-3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白山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4 . 作文

承天寺的一轮明月治愈了失意的苏轼;温柔的沙莉文老师治愈了残缺的海伦·凯勒;一束盛开的紫藤萝治愈了悲伤的宗璞。你一定也有过被治愈的经历,可能是一次期待的旅行,一句温暖的话,一本有趣的书……

请以“别样的治愈”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2024-05-3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白山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
5 . 填空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师表》中体现诸葛亮临危受命的赤胆忠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3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白山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古人对竹子赞誉有加,有的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也有不少咏竹的诗文流传于世,其中一首《竹石》极负盛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写出了竹子不惧磨难、yì lì挺拔的韧劲,读来使人力量倍增。诗人写竹,也是在表明心志,晚年的郑板桥让自己活成了一棵“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竹子,令人敬佩。遥想他们的祖祖辈辈是何等荣耀,有的在典籍中yáo yè生姿,有的在诗句中拔节而生,有的在画纸上开枝散叶。眼前的这些竹子也绝非凡品,他们身上都有着与其先祖一样的风骨神韵。

(1)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①y ì lì _________挺拔     ②yáo yè _________生姿
(2)语段中三处使用引号,其作用是(     
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否定和讽刺

(3)下列与“东西南北”短语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咬定青山B.千磨万击C.开枝散叶D.风骨神韵

(4)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3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白山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7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父亲同看一本书

①父亲是位农民,又是位做泥匠的手艺人,像父亲这样半工半农、身怀一门匠技的人在我那儿乡下很多。可父亲给我的感觉又不一样,在他身上呈现出的一种农民式的文化艺术细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父亲与那些同时代的乡村父亲不一样,他爱阅读,在生产队的辛苦劳动之余,我有时见他手捧一张半边报纸也看得津津有味,更多时候,他是看那些“古董书”。父亲看的“古董书”一般都厚如砖头,考生后来我才知道,父亲那时看的是中国的四大名著。

②父亲爱阅读,这个习惯无意中也传递给了我。我没事的时候,也会拿起父亲的书,虽然那时刚入小学的我还识不了几个字,尽管看得云里雾里,不甚明了,但阅读文字的快乐和似懂非懂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一次,我正看着书,父亲不知什么时候悄然立在我身旁,他说:“你也爱看,能看懂吗?”我摇头,羞愧得赶紧将书还给父亲。哪知,父亲拉着我和他一起坐下,将书端端正正摆在我面前,指着我正看的那页说:“来,我教你认。”父亲的手在纸页上平移下去,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念不出来的地方,父亲赶紧接上来,然后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如今,在我的藏书里,有一套父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购买的老版本的《三国演义》。就是这套书,开启了我同父亲共看一本书的父子情怀。

③父亲看书很慢,也因为他空闲时间很少吧,一套“古董书”能被他翻上一年半载。这也是我眼里“农民式”的阅读,不求专注,只是消遣,寻找感兴趣的事来打发空闲。正因为这样,给我提供了极好的阅读机会,情形是这样的:父亲晚上得空翻几页,再由我白天空闲时,循着他翻过的皱褶又看一遍。待我晚上还书给他时,父亲往往会问我这几页讲的内容,我把我的理解告诉他,有时,父亲满意地点头,说明这几页我看进去了;有时,父亲点头又摇头,说明我讲对了一半,又误解了一半,然后我听父亲的补充解释……

④一个傍晚,我从同学那儿借来了一本连环画,坐在家门口的石墩上看得津津有味。待看完,抬头,父亲早立在我身后。我猛一惊,以为父亲这是要怪我看“野书”,不把心思花在看“正书”上。哪知,父亲笑起说:“这本连环画是《渡江侦察记》吧?电影我看过,这连环画我没看过,也给我看下吧。”

⑤我悬着的心放下来。连环画也叫小人书,想不到父亲居然也想看。晚上,我趴在桌子这头做作业,父亲端端正正坐在那头看我给他的连环画。父亲依然看得很慢,每一页都要被他看上两三分钟。待我做完作业,回房间睡觉,父亲还只看了一半,他让我放心去睡,说看完了就放在桌子上,好让我明早带去学校还给同学。第二天早晨我起床时,父亲也正从房间里出来。他给我说了看完《渡江侦察记》的感受,顿了顿,突然又说:“以后你从同学那儿得来了连环画,再给我看下,好吗?”我一怔,原来,大人的精神世界里,也需要儿童书的抚慰。

⑥渐渐地,我成大男孩了,已不习惯同父亲坐在一起看书,也不愿意同父亲多说话。这不能说我和父亲缺少沟通,我和父亲还是有交流的,那就是传阅书。我从学校出来后,为了生计,在我那儿乡下创办了粮食加工坊,为了保障那几台动力柴油机的正常运转,父亲让我通过邮局订阅了《柴油机》杂志。每一期到手,都是我翻看几页,然后转到父亲手上看几页。父亲在生产队时,做过柴油机动力机手,这方面他比我懂得多。我看不懂的地方,又让他解释给我听,然后对照加工坊柴油机出现的故障,我们一起动手修理。那些年订阅的《柴油机》杂志,如今还被我一期期精心保存着,上面有我和父亲阅读后勾画的痕迹,一种岁月隽永的感觉。

⑦后来,我开始了我的文学作品阅读,也爱上了写作。家里的藏书一本本多了起来,而我与父亲开始分家过日子了,他与母亲住在小弟家。上了年纪的父亲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默,不只与我,同我的两个弟弟也极少说话。除非要办的事,很少与我们有过多言语。我发现父亲每次来我家,先是逗逗我的两个孩子,跟他们说些话,然后就那么静立在我的卧室门口,眼睛直视里墙书柜的几排书,咕哝一句:“有什么好书看吗?”我让他自己去找,父亲就会迫不及待地走到书柜前。他每次拿走的,都是我新近买来的书。

⑧自此,我也多了一个习惯,每次见父亲来,就会偷偷多看他几眼,果然他又站在我的卧室门口,好像我那书柜里的书已经成了我们两个人之间一个隐秘的连接。一次,父亲立在书柜前上下查看时,我将前晚看完仍丢在枕边的一本新书递给他,我突然发现,时间已经慢慢划过他的眼角和两鬓,父亲老了,在岁月的流逝里,父亲已不再健壮。

⑨父亲那年“去”了,我再也没有机会同他共看一本书,再没有经历一本书被他读后转到我手上、我读后递到他手上的时光穿梭。而当年的那些阅读时光,让我们父子一场,有书香弥合,更是我们父子别样的感情连接纽带。抽出一本,满满的父子共阅痕迹!

1.文章回忆了与父亲一起的阅读时光,请按要求补全下面的表格。
时间与父亲同看一本书
刚入小学父亲陪“我”读《三国演义》,①______
__________父亲和“我”一起看《柴油机》杂志
与父亲分家过日子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说文中“‘农民式’的阅读”的含义。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父亲)然后就那么静立在我的卧室门口,眼睛直视里墙书柜的几排书,咕哝一句:“有什么好书看吗?”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2024-05-3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白山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8 . 下列与喝酒有关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猪八戒酒后戏嫦娥而被罚下人间。
B.杨志在景阳冈上被下了蒙汗药的酒麻翻,丢了生辰纲。
C.祥子醉后,被虎妞诱惑导致被骗婚。
D.武松请邻居喝酒,是让他们见证斩杀潘金莲。
2024-05-31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白山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子、羊肉,有时有馒头。

(1)选文出自《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      (人名)。
(2)选文表现了彭德怀怎样的特点?
2024-05-3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白山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10 .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为了了解这种文字,你校初三(1)班开展了“甲骨文知识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你作为此次活动的负责人,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辨认甲骨文】辨认下面图片中的文字,用简体楷书规范、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2)【了解甲骨文】请按照示例策划两项“甲骨文知识进校园、进课堂”的具体活动内容。
活动一:邀请专家开展甲骨文知识讲座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诠释甲骨文】请参照材料中对“人”字的诠释,说说你对甲骨文中的“大”字(如下图)内涵的理解。

材料:

甲骨文,一些简单的符号或线条,记录着天地间的秘密、自然界的规律,记录着国家的兴衰、部族的争斗,记录着对苍天的崇敬、对大地的膜拜。看似简单的一横一竖,繁如丝带飘逸,妙如惊鸿之舞,暗藏玄机无数。就拿甲骨文的“人”字来说,形似人侧身而立的形状,笔画大略像一撇一捺。虽然“人”字只有一撇一捺,却包含着无尽的内涵。有人说一撇代表自己,一捺代表他人,互爱互助一家人;有人说一撇代表男人,一捺代表女人,一男一女结亲人;有人说一撇是阳,一捺是阴,懂得阴阳之道就是人;有人说一撇是德行,一捺是才能,有德有才才是完美的人;还有人说一撇是长处,一捺是短处,瑕瑜互见的是每个人。虽然这些说法都像王安石所说的“波者水之皮”一样,但恰恰展现了汉字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为后人“望文生义”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2024-05-3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白山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