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1 . 货币变化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明朝后期人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有这样一段评论: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材料二   元代后期,纸币贬值,以致崩溃,所以明初又恢复了铜钱流通。明代从英宗正统时(1436年)弛用银之禁之后,便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钞不行”的现象。及至嘉靖初(1522年)则“钞久不行,钱已大壅,益专用银矣”。明代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买卖也用碎银了。至清代则所谓“银与钱相为表里,以钱辅银,亦以银权钱,二者不容畸重”。……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钱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万吨和7.5万吨白银,各有2.7万吨和5.4万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万吨。其中,大约一半(万吨)又转手到亚洲,其中17世纪为1.3万吨,18世纪为2.6万吨,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另外,有3千吨到1万吨,甚至高达2.5万吨白银是从美洲直接通过太平洋运到亚洲,而这些白银的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此外,日本至少生产了9千吨白银,也被中国吸收……这些加起来,中国获得了大约6万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四   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家再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

——杜君立《新食货志》

材料五   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到清朝前期,四所规模巨大的专业性市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合称“天下四大镇”,俨然已成为新兴的城市。

——周刘波《中外历史纲要史学导读》

材料六   东部地区以其某种优势在这种不平衡中崛起,以快于其他地区的速度发展着商品经济,并与公开或走私的海外贸易构成了互动,促使了东部地区的经济观念同步变化,导致了社会新的变迁。拥有足以影响社会的经济实力和阶层力量的工商市民的精神欲求不仅萌发、膨胀,而且不断地解放出来,文学艺术成为这种欲求的消费品。于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条件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时代的主体文学。

——陈东有《人欲的解放:明清社会经济变迁与大众审美》

(1)阅读材料一、概括陈邦瞻的观点,并以所学史实证明陈邦瞻的观点。
(2)阅读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货币出现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四、五、六,分析明清时期货币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2023-11-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德华.卡尔批评李凯尔特将历史中的特殊与一般完全对立,他说:“语言的运用本身使得历史学家就像科学家一样,要从事于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截然不同,而两者又都是独特的。可是历史学家却管两者都叫战争。”翻翻我们的历史著述,不是充满着诸如“皇帝”“农民”“战争”“革命”之类的概括用语吗?

——摘编自张耕华《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请任选一个能概括一类历史现象的“概念”,并结合史实论述其特殊性与一般性。(要求:不能选择材料中已有的概念;史实准确,表达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2023-11-11更新 | 276次组卷 | 10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的发展在南宋出现了第一个高峰,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制度化的私学体系在宋代正式形成。南宋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为白鹿洞书院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完整的书院规章制度,也被称为学规,后来成为历代书院共同依据的范本。《揭示》强调: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名声,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朱熹认为书院教育的根本方针是实施“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实现上述教育方针,朱熹又提出了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将德育置于教育首位的主张,为南宋学者和教育界所认同。以德育人为主旨的书院教育引发了宋代教育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宋代教育的发展,使宋代教育达到了很高水平。

——摘编自刘佩芝、冯会明《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探源》

材料二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不久,谈及了改革北大的初步构想。他把北大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两点,一是学制、课程等“学课”的“凌杂”,另一是学校“风纪”的“败坏”。应对之法则是延聘“纯粹之学问家”和“学生之模范人物”。他一入北大即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蔡元培认为“学”(学理)与“术”(应用)虽然“关系至为密切”,但因为“习之者兴趣不同”,要区别对待。“文、理,学也。虽亦有间接之应用,而治此者以研究真理为目的,终身以之。所兼营者,不过教授著述之业,不出学理范围。法、商、医、工,术也。直接应用,治此者虽可有永久研究之兴趣,而及一程度,不可不服务于社会。……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不可不求其相应。”

——摘编自娄岙菲《蔡元培与北大校风的重塑(1917﹣1918)》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的动机并简要评析其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革北大带来的影响。
2023-10-03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4 . 《说文解字》

东汉初年许慎所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著作,书中保存的大量古字古义,可为研究古代典籍文献、探讨文字起源流变提供宝贵的证据,清代的《康熙字典》、现代的《汉语大字典》的编写都深受其影响。

材料一:《说文解字》的编撰以小篆为基础,同时参考其它古文字,博采众家之说,力争各种解释都“信而有证”。编撰时还“分别部居”,即按部首排列的方式将文字做了归类。许慎认为文字是理解经义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全赖文字。

——据许慎《说文解字·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许慎《说文解字》的编撰特点。

材料二:“自康雍以来,皇帝都提倡宋学——程朱学派,但民间——以江浙为中心,‘反宋学’的气势日盛,标出‘汉学’名目与之抵抗。”“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汉学”崇尚考据,反对“宋学”空谈义理,戴震是汉学派的代表人物,对《说文解字》很有研究,并将其研究“传授他弟子段茂堂(段玉裁,其代表作是《说文解字注》)。自是《说文》学风起水涌,占了清学界最主要的位置”。

——据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整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乾嘉时期“《说文》学风起水涌”的背景。
(3)结合上述材料,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说文解字》的历史价值。
5 . 思想传播

材料一   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是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身处其中的稷下先生们留下了《管子》,内容包括反映黄老之学的《宙合》、阴阳家学说的《五行》、兵家思想的《兵法》、儒家思想的《小称》、法家学说的《法禁》等篇。稷下先生们都有人数相当多的弟子,又都喜欢辩论,比如孟子人称“好辩”,邹衍人称“谈天衍”。在辩论中,各家思想相互诘难、相互影响。

——摘编自孙开泰《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与相互影响》

材料二   


(1)阅读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稷下先生们传播思想的途径。
(2)从材料二的史料中任选两个,评析它们在近代中国思想传播中的作用。
2024-01-2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上海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
2023-08-28更新 | 1912次组卷 | 10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北京专用)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方志敏,江西弋阳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他在家乡创建了赣东北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打土豪、减租减息”的斗争。1928年初,他主持弋阳等五县党员联席会议,并制定了纲领:“推翻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匪党:平债均分田地,建立劳农政府。”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为毛泽东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范例。1928年5月,方志敏在弋阳、横峰县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还创造性地通过名字画押的形式,组织起了党领导下的集军事、政权于一体的农民武装。1929年,方志敏在闽浙赣苏区开始了对外贸易,并发行了第一张红色股票,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1935年8月,方志敏英勇就义,他留下遗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摘编自刘国云《仿志敏在中共党史上的四大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方志敏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方志敏的优秀品质。
2023-09-21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颜元(1635—1740),字易直,河北博野人。出身贫寒,曾学医养家。24岁时,从事教学工作,一直持续五十余年。颜元讲了一段王学,两年后得朱子《性理大全》,改奉朱学。35岁时,思想转变,认为理学空虚无用,非周孔正道,但也反对汉代章句之学,提出以“实”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批判两千余年来重文轻实的教育传统,他认为教育有“安天下”、“成个性”双重作用。主张恢复尧舜周孔之道,倡导用“三事”、“六府”、“三物”来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颜元晚年主办漳南书院,把书院分为“文事斋”、“武务斋”等六斋,将教育思想付诸实践。颜元认为教人为学要主动,通过练习和实行来获取知识。颜元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市民阶层的利益,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施克灿《中国教育思想史》

(1)根据材料,概括颜元的教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颜元教育思想形成的因素。
2023-11-02更新 | 166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元老对北宋京城汴梁作了如下描绘: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给汴梁增添新的文化演绎动力的重要源泉是街市赋予它的浓厚的世俗性。街市的产生,不仅带来了汴梁城市商业活动的全面开放,也把城市变成了繁荣的大众生活的场所,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勃兴,极大地丰富了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内涵,造就了高雅文化植根的土壤。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

材料二   “讲史”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它和“小说”一家最受市民阶层欢迎。宋代讲史中最著名的话本是《汉书》《三国志》《五代史》,这些话本中的主要人物虽然是帝王将相,但却能引起市民的广泛兴趣。与“讲史”话本相比,“小说”话本的题材则十分广泛,如《错斩崔宁》《错认尸》《错勘赃》等话本是在“错”字上做文章的公案小说;还有描写人物的爱情小说,如《碾玉观音》中对裱褙匠的女儿璩秀秀、碾玉工匠崔宁的描写,《志诚张主管》中对绒线铺主管张胜等人的充分描写。

——摘编自王平《城市经济与市民文化影响下的宋元话本小说》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北宋京城汴梁城市商业繁荣发展的动力。
(2)城市经济与市民文化影响下产生宋元话本。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城市不同话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哪些诉求。
2023-11-20更新 | 276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北京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