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51 道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统计,中国有据可查的明清农书有1388种。下表为已被查明的明清农书的构成情况。

类别

数量(种)

占总数(%

通论

239

17.22

时令、占候

54

3.89

耕作、农田水利

(一)耕作营田

(二)农田水利

74

28

46

5.33

农具

15

1.08

大田作物

(一)综合

(二)棉

(三)烟

(四)薯芋

(五)麻

(六)其他

109

11

33

19

15

8

23

7.85

竹、木、茶

(一)竹

(二)木

(三)茶

115

12

24

79

8.29

灾荒虫害

(一)灾荒

(二)虫害

86

49

37

6.20

园艺

(一)综合

(二)蔬菜

(三)果类

(四)花卉

321

31

30

35

225

23.13

蚕桑

(一)综合

(二)蚕

(三)桑

265

149

99

17

19.09

牧医

(一)兽类

(二)禽虫及其他

77

54

23

5.55

水产

33

2.38

——摘编自王达《中国明清时期农书总目》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已被查明的明清农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书勃兴的时代背景。
2024-04-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七)历史试题
2 . “身体史”是一股新的史学浪潮,主要研究身体器官、生理及其与社会、文化、政治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在身体生理结构、身体损伤及遗体防腐技术等方面的认知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统计,北宋颁布了200多条与医药卫生有关的诏令,斥巨资刊印医学书籍。各种坊刻、私刻的医书也很盛行。此外,用于遗体防腐的丁香、安息香、樟脑等,几乎都包括在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的香药贸易名单之中。

——摘编自邱志诚《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

材料二   按满族旧俗,服丧之人百日内不剃发,以全孝道。乾隆在皇后富察氏病逝后,下诏包括汉族官员在内的文武百官服丧。尽管历代皇帝竭力维持满族特性”,但随着满汉融合,满族传统已从满人的生活中淡化。此次丧期内发生多起满汉官员的剃发案。犯官多称不得剃发作为习俗从未正式写入条例或会典,诏书中也未明言。乾隆则称理法所必当然,不必载之简册。让乾隆甚为恼怒的是,大臣们在案发后对自己如何处置犯官的旨意置若罔闻,目无君上,于是对犯官及被认为态度轻慢的官员施以惩治。

——摘编自王志强《乾隆十三年剃发案的身体政治史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身体的认知实现巨大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皇帝要求百官为皇后服丧的目的,并对其惩治官员的行为进行评价。
2024-04-23更新 | 215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二中2024届高三4月测验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中后期山东东部稻作区产稻并不多。嘉靖年间,政府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成银两来征收,赋税折银使得农民必须将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易,换回白银用来纳税。明代虽有海禁政策,但至隆庆年间,根据山东巡抚梁梦龙的叙述,则是“海禁久弛,私泛极多,辽东、山东、淮扬、徽、苏浙闽之人作卖鱼虾、腌猪及米豆、果品、瓷器、竹木、纸张、布匹等项往来不绝”。明代中后期胶州地区海运贸易畅通,“可抵淮阴通商甚便”,嘉靖十八年与万历四十三年胶州发生饥荒,“得商人米艘往复,存活无算”。日照东面靠海,三面环山,在明代中后期有尹家海口与安家海口两处通商港口,而临邑的诸城只有宋家海口一处港口,就有“淮客商往来泊船,装卸货物”的盛景,相较之下,日照的海运贸易更是发达,地方志称该地“南通庙湾一镇为籴粜津梁,麦方旗而商船至,豆未箕而贾舶来”。彼时不单是水稻,山东半岛的其他粮食也被运送到江南地区。

——摘编自杜新豪《明代中后期山东的稻作技术与稻米南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山东稻米南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山东稻米南销的影响。
2024-04-2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一战结束后,欧美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造成中国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促成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将斗争矛头直指北洋政府,实际上既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又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成为中国人民的爱国壮举。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科学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支柱。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喊出反专制、反愚昧,要民主、要科学的口号,明确提出改造封建旧思想、铲除旧道德等斗争目标。……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各种新思想的传入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以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很快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

——摘编自李永春、张新洲《毛泽东论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____精神”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参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不得选用“五四精神”,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的扫盲教育运动进行了三次。第一次是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期的扫盲教育。针对文盲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0%这一局面,党中央提出:“要作必要准备,以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识字教育,扫除文盲的伟大工作。”第二次是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期即19551956年的扫盲教育。19556月,周恩来总理在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中提出:在过渡时期内,基本扫除农村中的青壮年文盲。第三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扫盲教育。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出现,文化教育战线的“大跃进”也紧随其后。在扫盲运动中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扫盲机构,设置了中央扫盲工作委员会,下设农村扫盲工作司,并建立专管农村扫盲工作的统一机构。根据文盲班学员们居住地方的密集程度及学习程度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此外还根据学员们学习时间的不同,布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农忙少学,农闲多学”。这一时期的扫盲教育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其范围涉及全国各个地方,从农村到城市,具体到每个人。

——摘编自李秀玲、张兴琳《浅论20世纪50年代扫盲教育》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扫盲教育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扫盲教育运动的意义。
2024-05-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百师联盟新高考高三4月二轮复习联考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辽阔的疆域,对于亲历天下从分裂到大一统的时人来说,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得益于其构建了“混一华夷”的多民族国家体制。实际上,古代中国疆域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华夏族群与非华夏族群能否共属同一政治共同体,也就是“华夷”能否成为“一家”的问题。元朝版图之广,旷古未有,多个族群被纳入统一疆域之内,“九州内外,靡不臣属,合诸国诸郡而为一家”。

——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材料二   清朝政府在民族事务管理方面有继承,但更多的是创新。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的创新、民族政策的创新、民族管理事务的创新等,开创了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的新局面。……同时,其疆域观是全国“大一统”。清王朝并不以这些边疆民族或边疆政权与当时中原王朝的关系作为其划定疆域的必要条件,雍正帝认为“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他,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之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元朝为“合诸国诸郡而为一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概括“多个族群被纳入统一疆域之内”所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清朝在民族事务管理机构、民族政策、民族管理事务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各一例,并简要分析此时“中国疆土开拓之远”的原因。
2024-04-17更新 | 161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5 中国古代史(5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在农业领域,中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非建设经营农场,帮助解决非洲粮食紧缺问题。在工业领域,中国援建的项目针对非洲当地需要,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工期短、投资收回快。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以贷款利息为例,1964年中国政府将全部贷款改为无息。此外,中国还通过派遣教师、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各领域技术能力。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材料三   198011月国务院指出对外援助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经调整,援外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被严格控制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1995年起,中国以优惠贷款作为新型援外方式,主要投向受援国的经济基础设施领域。在促进受援国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1世纪以来,对外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援外志愿者等也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方式。援助领域已从经济基础设施领域扩展到社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工业、农业等多个不同领域,受援国分布更加广泛。

——摘编自刘方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援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2024-04-16更新 | 159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材料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此实汉族自经营其内部之事。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

——摘编自1901年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从“三个中国”说中任选一个阶段,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15更新 | 300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思肖(12411318),号所南,福建人,南宋学者、画家。少时勤奋,侍父读书,明忠孝廉义,14岁中秀才,后又考取太学生。宋亡后,不肯仕元,改名“思肖”,暗寓思赵宋。他画兰不画土,人问其故,则曰:“一片中国地,为夷狄所得,吾忍画耶?”一生写爱国诗歌400余首。晚年隐居苏州,邑宰“胁以赋役”索一幅墨兰,他答曰:“头可断,兰不可得!”逝世前,将田产交托寺庙,用作祭祀家人和接济乡邻。元末直至清,多人为他作传,成为“遗民”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在《国画中的民族意识》里,称赞郑思肖是“民族意识浓烈的人”。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记者招待会回答台湾问题时,引用其诗作“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摘编自《苏州府志·郑所南小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郑思肖的人格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后世研究郑思肖的价值。
2024-04-28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会审公廨,又称“会审公堂”,即混合法院。是清政府与各国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的特殊审判机构。会审公廨首先于1864年设立于上海,1869年,上海县和英美两国领事议定并颁布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会审公廨正式成立。按会审章程的规定:纯属外国人案件,只能由外国领事审理;原告为中国人,被告为外国人的案件,由外国领事“主审”,中国会审官只能观审;适用的法律,由外国领事从帝国主义国家法律中选择。

——摘编自《中华法学大辞典·国际法学卷》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对近代中国出现的“会审公廨”加以阐释。
2024-04-12更新 | 157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