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在农业领域,中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非建设经营农场,帮助解决非洲粮食紧缺问题。在工业领域,中国援建的项目针对非洲当地需要,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工期短、投资收回快。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以贷款利息为例,1964年中国政府将全部贷款改为无息。此外,中国还通过派遣教师、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各领域技术能力。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材料三   198011月国务院指出对外援助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经调整,援外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被严格控制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1995年起,中国以优惠贷款作为新型援外方式,主要投向受援国的经济基础设施领域。在促进受援国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1世纪以来,对外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援外志愿者等也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方式。援助领域已从经济基础设施领域扩展到社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工业、农业等多个不同领域,受援国分布更加广泛。

——摘编自刘方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援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2024-04-16更新 | 159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材料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此实汉族自经营其内部之事。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

——摘编自1901年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从“三个中国”说中任选一个阶段,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15更新 | 300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会审公廨,又称“会审公堂”,即混合法院。是清政府与各国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的特殊审判机构。会审公廨首先于1864年设立于上海,1869年,上海县和英美两国领事议定并颁布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会审公廨正式成立。按会审章程的规定:纯属外国人案件,只能由外国领事审理;原告为中国人,被告为外国人的案件,由外国领事“主审”,中国会审官只能观审;适用的法律,由外国领事从帝国主义国家法律中选择。

——摘编自《中华法学大辞典·国际法学卷》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对近代中国出现的“会审公廨”加以阐释。
2024-04-12更新 | 157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惧变、拒变,到思变、求变,是近代中国文化心理蜕变的一条线索。甲午之后不出20年,中国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如英法两国走了几百年而没有走完的路。一场变革还没有结束,没有见效,另一场变革另一个思路又呼之欲出。甲午后的一切变革几乎没有一个走完全程,一场又一场的变革叠加在一起,称之为“叠变”最合适不过。叠加的问题越来越多,变革的压力越来越大,终至形成病重乱投医的态势。我们一方面固然有资格指责那些历史人物的失误、见识与决断。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一切果必有其因。

——摘编自马勇《叠变——鸦片、枪炮与文明进程中的中国(1840—1915)》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史实,围绕“叠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注重史事间的关联)。
2024-04-08更新 | 152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下·全国·期中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半个世纪的田野工作,在这里(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等等。这样的规模和内涵在当时的东亚大陆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摘编自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1)结合材料一,以二里头遗址的文明成果作为证据,说说你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认识。
(2)概括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024-04-0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训练专项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各地经济发展颇不平衡。因此,经济区划便成为古代沿革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课题。《禹贡》早已肇始其端,将全国划分为九州五服,开始了全国经济区划的尝试。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方法,并依据多种因素进行划分,使经济区的研究日臻完善,经济区划实际上已定雏形。

——摘编自罗文《从〈禹贡〉〈货殖列传〉看古代经济区划研究》

划定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一个经济区,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划定的依据。(要求:经济区划定合理,史实具体,表述清晰,论证充分)
2024-04-05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自拟论题类开放式小论文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藩镇的设置,最初就是为了应付边疆民族战争的。如朔方, “山河襟带,关辅要冲”,天德军, “尤居边要”“实扼戎吭”,南西道, “控全蜀咽喉之地,当狂寇奔侮之冲”,剑南东川, “蜀门重镇,雄压险中”,西川, “表里山河,内外险固”。战略地位皆甚重要。

——摘编自《旧唐书》等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为了“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先策”,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不使北宋成为继后周以后又一个短命的朝代,宋太祖、太宗及其后继者采取了一系列“防弊”之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唐朝设置“藩镇”的目的及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为改变节度使割据地方而采取的“防弊”之政。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初,中国电影萌芽。在照搬和模仿西方电影的同时,中国早期著名电影人郑正秋开始把中国传统的“载道”“教化”思想观念带入电影理论。中国电影应如何定位并确定发展方向,是具有先进理念的电影人普遍思考的问题。在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的讲义中,周剑云和汪煦昌明确提出“影戏之使命”有以下几点:“赞美一国悠久的历史;表扬一国优美的文化;代表一国伟大的民性;宣扬一国高尚的风俗……”在他们看来,当时的中国人之所以“惧外”“媚外”,是因为所看到的电影尽是表现外国生活的美好,而表现中国人的则尽是些野蛮、腐败、卑鄙、龌龊内容。他们从电影人自身的使命出发,将电影视为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利器,要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争得国际平等地位。

——摘编自李少白《中国电影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国电影理论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024-04-0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背景、原因类非选择题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等部门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经过多次修改,195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计划中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53%分布在内地,222个项目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城市,合理地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材料二 1996年,经中共中央建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和部署、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纲要要求,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的台阶,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创新的局面。

——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要归纳“一五”计划制定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024-04-0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背景、原因类非选择题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教师总数由899.4万人增加到1036.7万人,高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60.4万人,科技人员总数1978435.68万人,到1992年,仅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就上升到1759.7万。图书馆由1218个增加到2558个,县级文化馆由2748个增加为2900个;19791998年获国家发明奖290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297项;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26651.9亿元。

——摘编自罗洪铁等《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
2024-03-31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高中二轮(全国高考)专题十四 影响、意义类非选择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