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
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
2019-11-06更新 | 322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
2019-08-12更新 | 541次组卷 | 27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春秋后期至战国之季,诸子勃兴,蔚为壮观。时代的歌手们,或“以道鸣”,或“以术鸣”,或“以辞鸣”,汇成了一曲雄壮的交响乐。这一曲交响乐中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代,进士科从考策问逐渐发展到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形式。元明时,科举考经义而不用诗赋,但后来的八股文实际糅合了律赋的成分,清乾隆时又增试五言八韵律诗。这反映出
A.经义考试逐渐步入颓势
B.明清时期社会浮夸之风盛行
C.皇帝好恶决定科举文体
D.格律测试有独特的考查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
A.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了普遍质疑
B.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C.儒学钳制人们思想摧残了社会文化
D.儒家思想应统治者需求而发生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防止袁世凯上台后倒行逆施搞封建复辟,南京临时政府迫切希望制定一部国家根本法来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明确规定人权“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并在第二章“人民”部分规定了广泛的权利就权力分立与制约原则而言,《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试图建立一个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民主共和国。

——摘编自韩大元《辛亥革命与宪法学知识谱系的转型》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临时约法》的意义。
(2)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材料   是海内外学者关于宋代商业的一些观点: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把宋朝商业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商业革命。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除了文化成就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业上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革命,对整个亚欧大陆有重大意义。

材料三   漆侠再《宋代经济史》中认为:宋朝商品流动有两种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粮食,布帛来自农村的产品通过镇市向城市集中,二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产地大批量生产以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

材料四   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1%,南宋则高达22.4%。在《国史十六讲》中也指出:宋朝商业方面的收入要占到整个中央财政收入的1/3强。其纸币发行比欧洲纸币的使用早600年(欧洲瑞典为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时间为1661年);

材料五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宋朝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7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财货流通,在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宋朝的“商业革命”。(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
2019-08-16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三明一中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培优补差材料题 练习
8 .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2019-01-30更新 | 1577次组卷 | 84卷引用: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9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19-01-30更新 | 4922次组卷 | 95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B.历史技术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
C.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D.《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
2019-01-30更新 | 6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福建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