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4 道试题
1 . 【“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请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交叉影响,推动‘中国’发展”这个主题,任选一个历史阶段,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至少两个方面,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示例
主题:宋元时期政治与思想文化的交叉影响推动“中国”的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滦煤矿是中国近代煤矿业中的巨擘,前身为1878年清政府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开平矿务局”,为当时所办新式煤矿中成功之代表,但不幸于1900年庚子国变时落入英商之手成为英资煤矿。滦州煤矿为1907年招集民族资本创办,原为试图收回开平而设,但终于在与开平的竞争中失利,为开平所并。1912年二矿实行名义上的联合,称“开滦矿务总局”,实际为英商掌控;1934年进一步合并,正式成为合资煤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被日本夺去。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交还英商经营。

——摘编自云妍《近代开滦煤矿产出的“Solow余值”分析》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评析开滦煤矿的产量趋势。(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都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了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民族自信心的过程,反映出了向西方不断学习的过程,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波及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中国许多人士义愤填膺。他们聚在一起视畅谈国家所面临的危局。五四这次大风暴的洗礼,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带来了从来没有的思想大解放,这场运动也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道路。

——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近代(1840—20世纪20年代)向西方学习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实践活动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2023-12-1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了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元质变,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出,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及转型障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经济上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产生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被侵略、被压迫者,都是由民族、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世界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战争威胁,使得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任务也更加迫切。社会主义只有在经济发展上表现出超过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速度,才有可能存在和发展。这是战后社会主义国家赶超型发展现和战略形成的根本原因。这种发展观可以苏联的工业化理论为代表。它作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苏联的主流理论和指导思想,不仅对苏联,也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武力著《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近一年的酝酿,19539月,新中国正式形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重工业的发展被摆在了突出而重要的位置上。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的确立与迅速推进,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中国在随后几十年中的经济运行方式和发展轨迹。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藏库实际是宋朝皇帝亲自掌管的理财机构,号称“天子之别库”。内藏库财赋的用途较广,如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到景秸四年(1037年)正月,三司共向内藏库借贷钱帛917.2万贯匹。这种借贷往往是有借无还的。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提取内藏库锦绮绫罗100万匹,“下陕西路市籴军储”。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提取内藏库900万缗,用来犒赏军队。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秋霖害稼,“出内帑银四十万两,变籴以济民”。钦宗靖康初年,“御笔:内藏库支钱一万贯,付李彀充应副道君皇后修造使用”。

材料二   内藏库内部设监官,委派诸司使或副使(武臣)和内侍充任……元丰改制,内藏库名义上隶属户部和太府寺。户部所属金部右曹案“主行内藏受纳宝货、支借拘催之事”,太府寺兼管奉宸、内藏库的受纳事务。至于两库“支用多少”,户部和太府寺“不得以会计”“文籍舛谬,不得以稽察;岁久朽腐,不得以转贸”。两库“总领之者,止中官数十人”。徽宗时,内侍受到重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为僚属”。在这种情况下,内藏库全归内侍控制。南渡后高宗时,内藏库仍然不隶户部和太府寺。绍兴十三年,规定“有司辄敢(向内藏库)会问,与供报者,皆坐之”。于是,内藏库全由内侍管理,而与外廷无涉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内藏库财赋的用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内藏库财政管理制度建立的背景和作用。
2023-12-1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12月诊断考试(三)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比较

儒家法家道家

问题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

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理论解释

没有系统的因果解释,但可基于观念、行为和秩序三个维度来理解周朝礼制的崩解人是自利的,接近君主的
人都想获得权力,故君主
随时可能面临危机;若不
能强君、不能弈法、不能聚
焦农战就无法成就霸业
唯有合乎“道”的自然秩序是良善秩序,所有偏离“道”的人为秩序都会导致国家昏乱

解决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实行仁政、君子人格强君、农战、法制、赏罚循道而为、柔弱处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从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济建设步骤一首先恢复农业及一切可能恢复的工业;其次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及少数必要的重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然后倚靠已经建立起来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任务》(1951年7月)

材料二:从历史上看,工业化有两条基本道路:一是以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起点的西欧道路:二是通过农副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的东欧(包括苏联)道路。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西欧道路,也不能走东欧道路,而应走一条既不同于西欧又不同于东欧的第三条道路,这就是“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摘编自杨耕《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材料三: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35.5%。而苏联在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前的 1928年已分别达到 45:2%和 39.5%。1952年我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 1950年的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 千克,印度为4千克,美国为 538.3千克,发电量中国为 2.76 度,印度为 10.9 度,美国为 2949 度。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最初选择“第三条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工业化的道路上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随即通电全国,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严厉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义勇军斗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战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1942年春,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败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军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联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北地区局部抗战的主要特点。指出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2024-01-2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回溯中国共产党从起源、孕育到诞生的整个过程,生动再现20世纪初期的历史大变局,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史诗大剧。

材料一   《觉醒年代》第一集,开篇即以旁白的形式交待该剧的历史背景,那是在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国际国内形势非常紧张,并通过以下几个精心设计的视觉式的隐喻镜头来表现。

镜头一:一个大仰角拍摄的骆驼脚掌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只用这一个镜头就表现出当时中国正处于重重压迫之下,且观众的代入感很强,会产生一种被踩踏的感觉。

镜头二:骆驼进入北京城,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慢镜头来表现车辙。车辙在剧中是一个带有高度隐喻和象征性的细节逻辑: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用车同轨框定中国的车辙以来,直到剧中故事发生的时代,中国还在沿用古老的车辙。

镜头三:骆驼商队、老百姓的车、北洋士兵的马队,都要从车辙上踩踏过去,隐喻中国还在固守原来的老路。

——摘编自徐妮娜《浅析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的隐喻镜头》

材料二   《觉醒年代》在创作上更加贴近受众,以书写青春破题主旋律。该剧以南陈北李为主人公,跟随其人生轨迹,以《新青年》杂志为主线,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思想潮流串联起来,将故事主体聚焦于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身上:不仅有和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陈独秀,还有与工人做朋友的李大钊、以笔杆为利剑的鲁迅以及紧跟先辈脚步、积极寻找救国之路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年轻受众对这样一群有梦想、有不足、受挫折也不言弃的年轻人更能有共情体验。

——摘编自王悦《〈觉醒年代〉给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启示》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谈谈你对该电视剧以《觉醒年代》命名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