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

地区时间工程类别长江以北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
灌溉982923938


阅读以上史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0-06-02更新 | 22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天津历史高考变式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年份口数出处
东汉157年(桓帝永寿三年)5600《晋书·地理志》
西晋280年(武帝太康元年)1600《晋书·地理志》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2900《隋书·李德林传》等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5300《通典·食货》

材料二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东汉后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材料三   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东汉至西晋人口数量变化较大的原因,并分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清朝人口数量增长的原因及产生的社会问题。
2024-03-28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下图是我国某时期的货币小钞铜版拓片,上面的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是研究商帮的史料②可以研究当时货币小钞与钱的兑换数
③可以用来研究活字印刷术发展④此为宋朝时期的货币小钞铜版拓片
A.③④B.②③C.②④D.①②③
2020-05-0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详细辑录了《瀛寰志略》中介绍英国“火轮船”的文字:“近年英吉利制火轮船递送文书,由印度海驶至亚丁入红海。”此外,魏源所撰《英吉利小记》中对火轮船也有专门介绍:“河桥五道,河中多火轮舟……火轮舟行最速,所以通文报。”魏源此举(     
A.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B.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有效路径
C.唤醒了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D.回应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挑战
2024-02-25更新 | 219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天津专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

——摘编自许伸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三   195312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的基础”。

1964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79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摘编自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的复杂系统中,社会、文化两项变量套叠非常紧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现代化”的侧重点,并加以阐释。
2023-11-17更新 | 119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2023-07-10更新 | 3931次组卷 | 29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天津专用)
7 .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将中国民族解释为“汉、蒙、满并列”;1912年,民国政府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都将中国民族解释为“合五大族为一家”。这一变化反映出(     
A.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弱化B.教材的编写体现意识形态
C.历史共识比真实更加重要D.价值判断要高于史学判断
2023-11-01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02年,日本侵入东沙群岛,两广总督张人骏命人搜集相关历史文献和图籍。其中王之春的《国朝柔远记》和陈寿彭翻译的《新泽中国江海险要图志》等中外文献,记录有“中国至此围渔,已有年所”,中国渔民为证明东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纷纷提供证据。最终迫使日本归还东沙群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列强的侵略行为受到有效遏制B.国人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C.传统文献的国防价值备受重视D.清廷边疆危机空前严峻
2023-10-28更新 | 417次组卷 | 9卷引用:天津市2024届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隋唐帝国时代,一座规模宏大的国家粮仓——含嘉仓拔地而起。洛阳以东广袤原野上的千万百姓辛苦劳作后交纳给朝廷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沿着大运河漕运体系输送到洛阳城,汇集入这座隋唐时代“天下第一粮仓”中。含嘉仓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江南税米常沿千里汴河浩荡北上,以解两都燃眉之急的窘迫。

——据罗志《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湮没的辉煌》等


材料二 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

——据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兴建含嘉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及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科举特重进士科,此科既不考试经术,志在进士的人们自然不肯诵习。其次则为明经科,此科虽试经术,而出题范围又只限于《五经正义》。……且考试时又有“墨义”及“帖经”等方式,一般学子平日多半研究括帖,忽视实学,于是“死记经文,默诵注疏”成为当时特有的教育。限制这样的死,束缚这样的严,聪明才智之士自然群趋于文艺与佛学两途……则儒术怎样有成绩。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范仲淹对进士科的考试办法,规定为考三场,先策、次论、再次诗赋。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察考生们的真才实学。庆历的改革对端正当时的士风、学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北宋末年有人赞道:“教养人才,士风丕变,故至今论学校者,称庆历之风。”而且庆历改革,废除帖经、墨义,改试“大义”,对新儒学-义理之学的兴起起到了激活作用,“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著名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就是在庆历年间或稍后进行新儒学探索的。

——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开创科举制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考试科目的侧重及考试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的目的,并说明“新儒学”探索的价值追求。
2023-04-09更新 | 505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