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史料记载,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国民党中央农民工作部的名义,由中国共产党人主持,共举办了六期,历时两年多,毕业人数达797人。由此可知
A.广州是大革命农民运动中心B.国共合作助推农民运动发展
C.国民党主导农民运动的发展D.北伐战争急需农民运动支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朱熹考订礼书并撰写大量礼学著作。他的《家礼》,分为《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卷,另有附录一卷,对日常生活中体现三纲五常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明世系”“建祠堂”“祭祖先”等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由此可见朱熹理学(     
A.以尊宗敬祖为终极价值追求B.强化对青少年行为规范的引导
C.致力于思辨化话语体系构造D.注重探索世俗化理论体系建设
7日内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0年,美国开始农业现代化。1862年,美国通过了三个有决定意义的农业和农业教育立法;政府用稳定资金和健全制度推动农业建设,30年间建设了数十项大型水利工程。20世纪初,美国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20世纪前期,美国两次农业危机,政府投入重点转向控制农业生产、维持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恢复发展。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50年后,美国鼓励农用新技术,极力扩大农产品外销,农业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达到很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

——摘编自《美国农业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26年,斯大林指出没有工业发展苏联农业就无法发展,试图以美国模式改造苏联农业。1929年,苏联农业集体化。1933年,苏联拖拉机站和农场政治部门到村庄,在长期系统引入机械和技术上体现了明显的集体化管理效果。赫鲁晓夫时期,拖拉机站与集体农庄合并,大量垦荒、种植玉米、提高收购价格,为农场人员提供养老金。60年代,苏联农场高度机械化,其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福利机构。勃列日涅夫末期,苏联创造了一个工业投入、工人生 产、科学家规划,广泛参与的庞大复杂的现代化农业系统。

——摘编自《苏联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49—2010年,我国农业经历了集体所有制,产品统购统销,农民户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农业主体;农民离土出村的三个农业现代化阶段。2010年前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开始发展,机械化大幅度投入,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业用工成本上升,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转折和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从满足温饱和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转向显化乡村价值、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为主,城乡融合体制创新是这一阶段激发乡村活力的关键。

——摘编自《中国农业转型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在世界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苏联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同,简析当前中国农业转型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候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保守主义,他以进化论为核心,倡言以自由平等的公民伦理为“新民德”的典范。严复对西方文化最简明的概括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这是现代公民伦理的核心价值。关于亚欧公民伦理之对举,严复强调,三百年来,欧洲之兴盛与亚洲之衰微,原因就在于平等与不平等。族群的进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体的力量,国家由公民积聚而成,公民强则国家强。而公民的强大,源于其个体之体力、知识和道德的发达。因而,中国的富强之道,在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即:德育尚公,体育尚武,智育尚实。

——摘编自高力克《自由演化与传统:严复的伦理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公民伦理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公民伦理观产生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情感上认同于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对过去一种徒劳的、乡愁式的祈向而已;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价值,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近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B.全盘西化理论逐渐盛行
C.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强大D.西方近代思潮涌入中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田蚧于武帝时为丞相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昕。”对此有学者认为:当时相权过大威胁君权。也有学者认为:皇帝不但不想削弱宰相权力,反倒亟力放手宰相行使权力。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认识角度的差异影响史论B.史料太过单一无法得出结论
C.历史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的D.因受时代影响不能形成结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端临(约1254—1323),宋元之际史学家。他出身相门,“家传鼎鼐之谱,幼皤(翻)馆阁之储”。南宋灭亡后,他把毕生精力倾注于《文献通考》的编著。此间,历代意识形态的得失问题和田制、税制、官制、兵制的利弊问题有机地联在一起,引起了马端临的高度关注。马端临又究寻到秦汉以降公私藏书十亡六七的惨痛现象,殊感兵败国破之时常为图书蒙厄之日。从《通考》全书看,他一方面“旁搜远绍,门分汇别”,另一方面“参稽互察……融会错综”。其中《经籍考》收载存世可考的图书4000多种。举凡九经三传,百氏遗说,史坛巨制,文苑名著,医卜技艺代表作,神仙浮屠经典,无不诸评俱载,“纪其著作之本末,考其流传之真伪,订其文理之纯驳”。从明清以至近现代,规仿或赓续《经籍考》的著述层现迭出,转密加详。

——摘编自杨寄林《<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成书与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端临编著《文献通考》的条件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端临编著《文献通考》的历史功绩。
2023-08-3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1919年前中国棉花每年有数十万担,乃至上百万担的出口,而进口多则不过三四十万担,少则近数担。1920年后棉花进口猛增,1921年进口量增至168万担,价值3586万关两。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列强加大掠夺中国原料B.外贸逆差持续扩大
C.国内轻工业有较快发展D.棉花种植走向衰退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少年好学,因家贫,通过砍柴来购买纸笔,乃至常常在夜间写书诵习。他有时寻求典籍探究学问,不远千里,不顾道路崎岖艰险,于是得以博览群书终成大名。太安年间(302-303年),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传檄书召葛洪为将兵都尉,让他攻击石冰的策应部队,葛洪打败了这支敌军,石冰之乱平息后,鉴于乱世加之本人厌恶官场而弃职潜心医学和养生之术,他所撰写《抱朴子》成为道家的重要书籍;同时经过大量的观察、实践为后世留下了《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多本涉及道家养生和中医药的书籍,极大的丰富了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我国医药学家屠呦呦于2015年获得的诺贝尔医学奖的青蒿素的发明,就是受到了《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青蒿素的发明与使用,不仅说明了葛洪医学上成就,而且再一次证明了中医药学的价值。   

——摘编自《晋书:葛洪传》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葛洪的贡献。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葛洪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3-04-22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下图是l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图,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厘金: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设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征约百分之一的税)
A.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B.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逐步减轻
C.农耕经济的持续衰退D.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