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问题,有学者认为这是“时代的选择”和“阶级的选择”。辛亥革命后,立宪派和革命派相互融合,两派之间的壁垒已不复存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野已渐次转化为“地方性利益集团的畛域”,而江浙集团这一地方势力的崛起,成为袁世凯“收拾局面”的支持力量。袁氏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北洋任上,积极推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路线和政策,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中外所推崇,形成“非袁不可”的心理。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和疏远”、民生主义思想的“超前发展”,使资产阶级普遍“难以忍受”,而导致被“遗弃”。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尽快统一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和免遭亡国,必须寻求与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至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平衡,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遂成了维持“平衡”的“保护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加以评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为了开拓对外贸易,荷兰政府成立了以资本联合为基础、具有独立法人的商业(股份)公司—一荷兰东印度公司。该国议会授权公司在东起非洲南端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为期21年的船运贸易垄断权。该公司的决策形式是公司董事会的评议、协商;其公司管理范围也不仅是贸易一项,还要管理公司所辖地区的民众、维持同亚洲各邦国的关系、建立军事组织以及自卫、进攻等军事活动等。到1669年,东印度公司在非洲和亚洲沿海许多地区建立起殖民贸易据点,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闽人以海为田”,但遭遇明政府的海禁。明末,福建海商郑芝龙在1628年建立了一支拥有千艘海船的武装走私力量。自郑芝龙开始到郑成功的经营,郑氏家族慢慢形成了一个依靠血缘、地绰和服从个人指令的军事组织。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另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举起反清复明大旗,同时还保证了与欧洲各国贸易往来的平等性,甚至掌捏了商品的定价权。郑氏集团的贸易船队以台湾为中转站,贸易版图北至日本九州,南至印尼巴达维亚,贸易对象包括日本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南洋各国商人。1684年,在台湾的郑氏后人接受清政府劝降郑氏集团瓦解,台湾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摘编自赵雅丹《17世纪中荷海商集团组织差异及原因分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中国郑氏集团的不同性质、组织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和郑氏集团其商业经营活动的相似之处,简要评述其不同的命运结局。

3 .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2016-11-27更新 | 418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2届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对“第二次反思”评述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的失利证明其失败B.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C.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始D.开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下表为盛宣怀经历简表
时间重要活动
1873任上海招商局会办,整顿改革,除承办运漕外,增辟日本、马来西亚等国际航线,营业颇佳,计开办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一千三百万两”。
1876任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督办,延聘英国矿师,采用西法勘察,为湖北的矿业和冶炼业开了路,其中大冶煤矿的发现对汉阳铁厂的兴办起了重要作用。
1881被刘坤一弹劾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时抽取花红,中饱私囊,因李鸿章力保免于惩处。
1883与丹麦大北公司签订章程,由中国购回该公司架设的淞沪陆线(电报线)。制定全国电报电线计划,会同各省逐年开办。截止1897年,全国22省均已铺设了电报专线。
1895在天津设立中西学堂(后改称北洋大学堂),第二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
1906得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萍浏醴起义,立即飞电湘鄂赣三省督抚“派队保办匪”。
1911代表清政府同美、法、英、德四国银行团订立川汉、粤汉铁路600万镑借款合同,将湘、鄂境内粵汉铁路和鄂省境内的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出售给四国,并以湘、鄂两省厘金、盐税作担保,许以铁路借款的优先权和铁路扩展权。

——摘编自陈旭麓《盛宣怀传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盛宣怀19世纪晚期被重用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简要评述盛宣怀的经历。
2016-12-1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福建福州格致中学鼓山分校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2016-11-27更新 | 234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3-2014学年福建省安溪八中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质检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注: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疫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流通,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