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19-12-05更新 | 248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科举制度B.察举制度C.刺史制度D.世官制度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本人就在内心深深的相信,汉字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文字,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它简洁、高效、生动,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所以,我一直想努力地告诉我的学生,汉字究竟是什么,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

——摘编自王磊《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所示为《史记》和《汉书》部分篇目的内容摘选。据此可知(       

篇目

《史记》(西汉·司马迁)

《汉书》(东汉·班固)

货值

“人富而仁义附焉”

“贵谊而贱利”

游侠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

汉武帝

“尤敬鬼神之祀”

“雄才大略”


A.价值判断影响史家的历史评述B.时代变迁决定历史评述
C.历史评述受到阶级立场的影响D.历史评述缺乏客观标准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厉王即位后,面对夷狄交相入侵及周王室对诸侯国控制失灵的局面,进行“革典”,实行强化国家政权的新制。周厉王起用了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为卿士,分别负责经济和军事,打破了周公、召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还派出官员到诸侯国任职,甚至将一些诸侯国由一国拆成几国,打破了周王室不干预诸侯和贵族封地管辖区的制度。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周厉王对内实行了专利制度,把原属各级封君王臣共享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周王室所有。周厉王的革典举措遭到贵族和平民的强烈反对,“国人谤王”,他又推行了加强思想控制的“弭谤”政策,成立了以卫巫为首的监督执法机构,“使(卫巫)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南方的楚国,熊渠在夷王时期背叛西周,僭号称王,构成了对西周王朝的威胁;随着周厉王不断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重新臣服于西周。……公元前841年,在愤怒的国人的进攻下,周厉王出奔于彘(今山西霍县)最后死在彘地,史称“国人暴动”,周厉王革典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李玉洁《评周厉王革典》、张应桥《重评周厉王》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厉王“革典”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周厉王“革典”。
2019-07-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信息,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1976—1978年,我国形成了出国考察潮。下表摘录了部分考察人员的感触,以及回国汇报时领导人的表态。

考察团摘录
赴西欧五国考察团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大大落后了,形势咄咄逼人我们的一个省市,比欧洲一些国家还大,可是省市管理经济的权限却很小。(谷牧)
从战略形势看,我们要搞快点。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可以说都看了。引进什么,从哪个国家引选,应当拍板了!不要光议论了!(聂荣臻)
赴英国考察团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王震)
赴南斯拉夫考察团过去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一些同志,把斯大林时期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做是唯一的模式,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路上都是站不住的。(李一氓)
赴日本考察团邓小平坐上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时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
经济要搞好,首先是企业要搞好,要扩大企业自主权。(李先念)

——据刘艳红《1976—1978年出国考察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等整理


围绕上述人员的所见与所思,结合所学,对1976—1978年的出国考察潮予以评述。(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2-11-18更新 | 22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等八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刘邦一入关中就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民约法三章。惠帝四年,“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令》。高后五年,“驰商贾之律”。文帝五年,“除盗铸钱令”,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赋”。汉初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删修订成《九章律》。另外汉朝的法律有律、令、科、比等各种形式,律是已经成文的东西,如《九章律》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六十篇等。而令则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汉宣帝时,廷尉杜周办案,“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别人指责他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出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之是,何古之法乎?”

——摘编自车佐贤《从出土简牍看秦汉法律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   1904年,清廷设立了修订法律馆,开始删改旧律,订定新律。其中,《钦定大清刑律》的修订,立法耗时最久,争议性最大。以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礼教派认为修订新律应“浑道德与法律为一体”,尤不应偏离中国数千年相传的“礼教民情”。沈家本等人主张大力引进西方近代法律理论与制度,运用西方国家的“通行法理”,主张彻底改革中国旧有的法律体系,被称为法理派。经过激烈的争论,新律引进了资产阶级法律原则、制度,建立起了近代法律体系,《钦定大清刑律》主张尊卑、良贱、男女在法律上平等。同时,在礼教派坚持下,礼教在新律中也得以体现。这场礼法之争总体上以法理派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肖明明《清末“礼法之争”与法律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比较清末修律过程中论争双方法律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这场“礼法之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制盐是一种力役,灶户必须生产食盐,而非灶户人群不得制盐。因此,泉州盐场地区以制盐为主,农业次之,商业行为尚少。明中后期,随着盐课折米、折银,泉州盐课与食盐脱离关系,福建运司系统减弱对灶户的人身控制,制盐从力役演变成较为纯粹的经济行为。盐场地方人户可较为自由地选择谋生方式、致富手段,他们利用泉州濒海滩涂、优良港湾、近海航道等各种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盐场地区盐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及近海养殖业齐头并进。

——摘编自叶锦花《明代灶户制度变革与区域经济变迁——以福建泉州盐场地区为例》

材料二  清末民初,淮南煎盐的成本要高于晒盐14-16倍之多,每副盐灶须配置十亩甚至数百亩草地,广大盐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谋求生存,盐商也伺机寻求更高利润的生财之道。1914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一年之内颁布了4部条例,鼓励废灶兴垦。他利用个人声誉领衔成立“农垦银行团”,组织几十家股东成立了大丰盐垦股份公司。巨大的原棉需求导致1915年“废灶兴垦”的热潮在淮南盐区全面铺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1937年,淮南垦区有集镇25个,轧花厂6个,纺织厂2个,榨油厂5个,诊所10个,合作社10个,小学54所,中学2所,雨量测候所10个。

——据林刚《张謇与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化道路——对淮南盐垦事业的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泉州和淮南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变化,分别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泉州和淮南地区经济转型在性质上的不同.
(3)并分别评析政府在转型中所起的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戌。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汉文帝刘恒第四子,汉高祖刘邦孙,谥号孝景皇帝,史称汉景帝)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其后,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于县官以除罪。始造苑马以广用,宫室、列馆、车马益增修矣。然娄敕有司以农为务,民遂乐业。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摘自《汉书·食货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汉初“文景之治”。
2022-04-2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开始大量涉猎西学书籍,接受了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自是大讲西学”。他借用西学重新评估传统文化,指出纲常名教已不是治国平天下的灵丹妙药。他强调要想逃脱亡国灭种之厄运,变法图强是唯一出路。然“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中国“坐受凌辱”盖因“泰西户口少而才智之民多,吾户口多而才智之民少故也”。为此,他建议朝廷大力创办新式学校,把西学引入其中作为主要课程,同时急派学生赴美日等国留学,学哲学,化,电、商、矿等科。康有为的西学思想有不少真知灼见,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可借鉴之处。

——摘编自中松欣《康有为与西学》


概括材料中作者对康有为的西学思想所作的结论,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该结论加以评述。(要求:态度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