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学者李剑农在论及中共成立时说:“受了俄国革命的刺激,思想上起了变化,一般人被国内的军阀和国外帝国主义压迫得不堪,于是新文化运动的急进分子,想把俄国的共产党作为导师,动员大多数尚没有阶级意识的无产者齐联合起来,造成无产阶级和军阀的决斗,和帝国主义的决斗。”下列各项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的无产阶级尚未产生阶级意识
B.反帝反封建的浪潮是中共成立的重要背景
C.共产党的成立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走向急进
D.先进的中国人已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
2020-05-13更新 | 665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0届广西南宁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说:中国学生之爱国运动,始于汉,盛于宋,而复兴于近代。

材料一   武帝独尊儒术后,世人争相求学,太学生积极上书言事,西汉后期,政局不安,司隶校尉鲍宣因秉公执法得罪丞相,被勒以大不敬下狱,大学生王成“举幡太学下”,“诸生会者千余人”,哀帝迫于舆论压力而赦免鲍宣死刑。桓帝时,大学生积极参与反宦官势力的斗争。北宋年间,经过多次改革,吸纳德才优秀者就读,太学生人数剧增,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北宋末年,曾发生过数次太学生救国运动,当时金兵南下,给民众带来深重苦难,太学生陈东多次愤慨上书揭发时弊,力主抗战,要求皇帝斩杀朝中“六贼”,后又发起请愿运动,使主战派官复原职、当徽、钦二帝被金入俘获北去,自发组织起来的太学生积极营救,徐睽只身赴金营,大义凛然,后被金人杜死。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中国的学生运动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五四时期,由于中国巴黎外交失败,北京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和游行请愿,随后津、沪、穗等地的学生也给予了广泛支持。解放战争时期,在内战爆发前,学生运动的高潮是发生在昆明的以反内战”“反独裁”“争取自由民主为基本口号的一二一运动。在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前,国统区的爱国学生掀起了遍布全国几十个主要城市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和以反饥饿、反内战为基本口号的五二O运动;随后,国统区学生还掀起了一次次的斗争浪潮。在共产党领导下,进步学生从各方面配合解放军接管城市。在斗争实践中,一些进步学生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据沙健孙《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宋时期太学生投身爱国运动的共同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生运动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共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从中汲取怎样的精神品质?
3 . 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情”与“理”(礼)长期处于对立地位。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虽然也承认“情”的客观性,却普遍赋予“理”以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明朝中后期,文化领域出现了对理学思潮的纠偏倾向,张扬“人欲”、反对理学禁锢的“主情”文化思潮兴起。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专注于以“情”写史,著《情史》二十四卷,明确提出“情教”思想。他指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摘编自何悦玲《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兼谈其在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举凡以往各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各类文体大都拥有众多的作者,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代,包括它们盛行的那个时代。各类文体曾经有过的类型、作法,出现过的风格,清代作者也大都承袭下来,有人学习效法,也有人独辟蹊径有所创新,相当多的作者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乃至堪称珍品、杰构的传世之作,如吴伟业的歌行诗和王士禛的神韵诗,陈维崧的登临怀古词和纳兰性德的出塞悼亡词,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戏曲,汪中的骈文《哀盐船文》,文言小说中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白话章回小说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摘编自《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冯梦龙“情教”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文学的特征及其表现。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情感史研究、文学史研究都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2019-01-30更新 | 3308次组卷 | 39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Ⅱ卷)
6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019-01-30更新 | 8211次组卷 | 109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新课标1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019-01-30更新 | 2840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Ⅰ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2019-01-30更新 | 2695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Ⅰ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19-01-30更新 | 5863次组卷 | 71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新课标Ⅱ)
10 .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2019-01-30更新 | 6217次组卷 | 111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新课标1卷精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