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来要求

“中体西用”一般认为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关于其作用和意义,史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如表所示。

看法代表人物
“中体西用”充分体现了洋务运动目的和手段的根本矛盾,理论上的自相矛盾与实际行动的行不通,硬把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的体系糅合在一起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黄逸峰
姜铎
“中体西用”虽有局限性,但主流是进步的,是发展变化着的革新进取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来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季云飞
陈旭麓
“中体西用”是一种由积极走向消极反动的社会思潮。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其逐渐丧失了历史进步意义,成为中国社会继续近代化的思想障碍。丁伟志
何继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华侨掀起回国投资建厂的热潮,为支援祖国取得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1929年至1932年底,南洋华侨归国者就超过二十八万人。而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中国抗战的不同时期,华侨在国内集中投资区域的选择上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变化。


注:1932年,受日军侵华形势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以长安为陪都进行建设。

——据吴元、童莹(战时华侨投资国内空间分布:基于政策视角的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所给地图中画出中国抗战不同时期内海外华侨在国内集中投资的主要区域及其方向变化,并任选其中两大区域说明理由。(要求:按图例要求圈画出大致的地域分布及其变化方向;说明充分,表述清晰。)
2022-01-13更新 | 595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状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上表数据变化状况的认识。
2022-06-30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4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暑假自学课】2022年新高一历史暑假精品课(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4 .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许多学者用“革命”一词来概括宋代经济文化的明显进展或变化。(注:此“革命”并非特指颠覆性的变化,也包括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积累性、延续性的,在渐变过程中呈现某些突出的表现)

材料   著名史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上世纪70年代著有《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一书,主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讲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他在这部书里提出,中古时期的中国出现过所谓“经济革命”,他指出的时段正处于宋代。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史家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做过类似的概括,如有的学者将宋代传统农业达于成熟称为“绿色革命”。

——摘编自甘阳主编《新雅中国史八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提出宋代社会的两个“革命”,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的“革命”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5 . 中共中央驻地的变化。

材料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直至新中国的成立,中共中夫驻地曾不断迁移。

中共中央驻地变化情况简表(部分)

驻地时间驻地时间
上海19217月—192210瑞金1933年春—193410
广州19236月中央三大前—19239瓦窑堡193512月—19367
上海19239月—19274延安19371月—19473
武汉19274月—192710西柏坡19473月—19493
上海1927101933年春北京19493月开始迁往

——据林录《中共中央驻地变化情况》

近代以来,中共中央驻地发生了多次变化,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有关中共中央驻地变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分析。(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2-07-06更新 | 376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09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好题帮】-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教材新高考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义和团大多数是本地人,在反教和排外活动中,他们不愿冒险远离家乡。1900年初,情况尤其如此,当时义和团的行动主要是在农村地区毁教堂(通常是放火)和抢掠教民的家产。然而,从5月份开始,这种模式发生了变化,义和团运动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义和团的行动由单纯的反教演变为广泛的排外。

作为历史经历的义和团曾目睹天津义和团怪异举止的管鹤描述道:“有闭目缓行者;有目不斜视、端步前行者;有数人扶持一人者;有两人掖一人且斜步如酒醉者;有持大刀乱舞、行人躲避不及者;有数人持枪刀、鱼贯而行者……纷纷扰扰,无复人状。”作为历史解读的义和团1924年,陈独秀在《向导》杂志上刊文指出:“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在顽旧迷信野蛮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团!与其憎恶当年排外的义和团之野蛮,我们宁憎恶现在媚外的军阀、官僚、奸商、大学教授、新闻记者之文明!”

——以上材料均据【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整理


根据材料,围绕历史研究中史料运用应坚持的原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鲜明,论据结合材料并运用合理)
2021-09-09更新 | 23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试题(中国史部分)-课时练12-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7 . 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节选)

外交
环境
中美关系的改善,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
经济
建设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的经贸交流,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祖国
统一
中国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为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文化
教育
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日益活跃,美国的音乐、饮食、体育等传入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方式等变化

从以上表格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阶段特征和成因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09-09更新 | 25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试题(中国史部分)-单元检测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及对外关系
8 . 目录是教材内容的缩影、知识体系的纲要,能宏观呈现知识背后内在的关联。如图所示分别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和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对比两者,找出统编教材目录的一处变化,并尝试解释教材目录发生变化的原因。(要求:论从史出,逻辑清晰,时空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
(2007年版)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7课 解放战争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吕录(节选)
(2019年版)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2022-05-29更新 | 348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更是我国社会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其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史学界争鸣颇多,以下为几种主要的观点

观点代表学者主要内容
“新陈代谢论”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革与反变革、反复推进的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1927年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推翻国民党,这三次革命高潮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
“民族运动说”章开沅强调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比反封建斗争更为重要。“近代中国的民族运动,是一种兼具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双重要求的混合型运动……是近代中国客观存在的发展整体态势。”
“沉沦、上升论”张海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整理自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以上任意一种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肯定观点并论证其合理性,也可以否定、补充、修改观点,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2022-05-23更新 | 502次组卷 | 4卷引用:解密20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统编版通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材料一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元朝疆域图

材料二   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具有“南朝”和“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认识。……第三,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以为自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中国之内,应该属于中国,同时,也承认宋朝在“九州”之内,也是“中国”。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演进历程中“中国”的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022-02-16更新 | 341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过关03辽宋夏金多民族封建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中外历史纲要上)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