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 道试题
1 .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土地私有调动农民积极性B.扩充军队以增强战斗力
C.增加户口数量和政府赋税D.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2 . 下表所示是不同史书中关于商鞅变法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载出处
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刑法条文“多如牛毛,密如凝脂”,处处约束(西汉)司马迁《史记》
商鞅每年秋天都在渭水河边处置罪犯,因为杀人太多所以把渭水河都染成红色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商鞅变法重视刑法的作用B.《史记》的记载更接近于客观真实
C.商鞅变法扰乱了社会秩序D.商鞅变法以“性恶论”为指导思想
3 . 《分户令》是商鞅变法中一项重要举措。秦孝公三年,《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 、赋”;秦孝公十二年,商鞅重申《分户令》,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父子同居于一所房屋内属于违法行为。由此可知,《分户令》的颁布旨在
A.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B.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C.维护秦国的政治统治D.削弱分封贵族势力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业”,管仲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工商专心本业,免服兵役。士乡即农乡,平时农夫耕田,战时当兵。士乡规定:“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每家出兵一人,“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这是兵农合一的劳动力编制,对于加强齐的国力当然起不小的作用。管仲相桓公,制定了“尊王攘夷”的策略,对于团结友邦、打击敌对势力,提高本国在列国中的地位,收到显著的效果。据统计,齐桓公在位的四十余年间,齐会盟诸侯二十六次,用兵二十八次。这都有管仲的功劳。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在齐国采取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
5 . “土地私有化的进行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增长,奖励军功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推行县制不仅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掌控,更有利于减少贵族对财政的截留”。该材料探讨的是,商鞅变法
A.使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B.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C.满足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D.使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021-10-27更新 | 395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第一中学2022 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表所示为商鞅变法废除旧贵族特权后重新划分的秦国二十等爵位(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依次递增)功臣按照功劳大小受爵,依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这一改革施
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
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A.缓和了新旧贵族间的矛盾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旨在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D.利于激励秦人的进取精神
7 . 秦史专家张金光先生指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材料旨在说明商鞅变法
A.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B.推动了秦国社会风气的转变
C.有利中央集权体制的构建D.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标
8 . 商鞅变法中颁布“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除此之外,商鞅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商鞅此举重在
A.改造秦国的社会风俗B.借助变法来推动社会转型
C.强化民众的法律意识D.确立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9 .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组是(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井田制、什伍连坐
C.拆分家庭、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土地私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成就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鼻其傅”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徒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是分不开的。

——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就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即位)“商君车裂于秦”“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