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儒家与墨家的言论(节选)

言论

出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

上表体现出儒墨两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A.用忠君理念推进国家治理B.借兼爱思想减少各国争端
C.以道德自律促进社会和谐D.因社会动荡同情平民阶层
2024-03-30更新 | 261次组卷 | 9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孔子认为统治者不仅要怀德,而且要怀刑,并高度赞扬郑国政治家子产“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治绩。据此可知,孔子认为国家治理应(     
A.隆礼重法B.为政以德C.外儒内法D.德法兼行
2024-03-27更新 | 16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024·浙江·二模
3 .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观点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庄子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

荀子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

材料二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着手来表述他们自己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把这种环绕着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和处理其他历史现象的一条脊骨。

案例举证: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汉为护农计,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为了改变“千年田八百主”的小生产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改地换天”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编自《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1)人地关系,也是天人关系。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荀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在老子看来,天地人关系中的“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据以分析的方法论是什么?请说明庄子“齐物”追求的精神境界。
(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或政党通过田制改革,调整人地关系。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商鞅于“帝王之制”“改”的是什么?说明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为了改变小生产状态,“改地换天”的新中国,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请用一句话概括“改造”的内涵。
2024-03-18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浙江专用)
4 .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历史文献中关于禹的描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
《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A.各学派借古代权威阐明主张B.均为二手史料缺乏参考价值
C.新兴地主阶级诉求得到反映D.客观呈现禹的道德模范形象
2024-03-01更新 | 316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综观孔子的“仁”,包括孝悌、忠恕、智勇、“刚、毅、木、讷”、“恭、宽、信、敏、惠”等一切美德。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统涵诸德之德,而且具有极高的道德价值,是个极高的道德境界,值得用生命去换取。在老子看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墨子批评儒家“言亲疏尊卑之异”的爱,主张“爱无差等”。面对时局,墨子提出了“利天下”“利人民”的观点,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在《墨子·贵义》中还提到“利”的最高追求就是“兴天下之利”。同时,他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也……顺天意者,义政也”,认为“义”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正义。

——摘编自刘培育主编《中国古代哲学精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老子、墨子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人的主张进行整体评价。
2024-02-05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二)历史试题
6 . 《论语·子张》中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如此,技术的体悟之“道”又与先秦儒家人生修行之“道”“合一”,继而引申出“技亦以致其道”。儒家的这一思想(     
A.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D.为礼乐制度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在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他和柏拉图一样,要国王做贤者,认为如果他们具有一个绅士的五条美德——诚实、正直、忠诚、恩惠和仁爱,他们就能成为贤者……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孔子的学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02-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当中国陷入连年战乱的分裂时期,他力主推行一些主张,认为它们至少能为当时的统治阶层带去和平、满足、高尚品格与个人文化素质的发展……他确信,道德秩序是遍及整个宇宙世界的。”据此判断,“他”的主张还包括(     
A.为政以德B.无为而治C.严刑峻法D.兼爱非攻
2024-01-1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9 .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孟子也有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些思想(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反映了思想家目空一切
C.适应了春秋战国的政治需求D.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气质
2024-01-07更新 | 236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题
10 .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礼制,重现几百年前的西周盛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反映了他们(     
A.都信奉敬天保民B.都意在维护统治
C.都主张以吏为师D.都强调德治思想
2024-01-10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名校名师测评卷(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