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3 道试题
1 . 劝进是古代臣子劝说掌权者登上皇位的一种行为,《劝进表》的内容一般有为登基行为正名、为劝进对象颂名或表明臣子立场与态度,这一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突出。其客观原因是(       
A.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B.掌权者皆为非正当上位
C.劝进者为获取政治私利D.儒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2023-11-09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补习班)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A.说汉话B.改汉姓C.通婚姻D.易汉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1)归纳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孝文帝改革。
4 .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
5 .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6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皇族拓跋改姓元。北魏孝文帝更改姓氏旨在(     
A.增强汉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B.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大趋势
C.解决少数民族复姓烦琐之弊D.推动鲜卑民众加快汉化步伐
7 . 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门阀政治(     
A.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激化了士族之间的矛盾
C.推动了社会的长治久安D.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前期,黄河流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生产凋敝,民不聊生。许多农民不得不投靠大族豪强,沦为荫附户。荫附户不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其负担必然要转嫁到其他劳动人民的身上;而大族豪强对荫附户实行残酷剥削,荫附户也苦不堪言,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世祖(拓跋焘)经略四方,内颇虚耗,既而国衅时艰,朝野楚楚”,这就是文成帝继位时面临的社会现实。文成帝(440465年)曾经派出二十多批官员巡视州郡,检查地方垦田、徭赋、吏治和刑法。他五次发诏惩治贪官污吏,并一度减轻赋税,免收相当于常赋一半的杂调。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收效甚微。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文成帝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文成帝改革。
9 . 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
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2023-10-1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虎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形。其产生的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难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