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在唐朝的政治运行中,门下省(对)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这里的“封还”是指门下省
A.将不合理的决策交付皇帝审议
B.重新拟定诏令以备皇帝的审核
C.将未通过的诏令发中书省重拟
D.与中书省重新拟定皇帝的诏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制,皇帝朝见百官后,另和宰相讨论,旁人不得参加,门下省的谏官例外。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可以由这些“言者无罪”的谏官来讲。由此可知,唐朝谏官
A.限制相权凌驾于皇权至上
B.是门下省的上一级机构
C.一定程度缓冲了君相矛盾
D.主要的职责是秉笔直书
3 . 唐中宗曾未经三省同意封过一些官职,事后,这些官员大都被人瞧不起。这说明
A.唐代君主专制高度强化B.唐代出现君主立宪制的雏形
C.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D.皇权一定程度受到三省制约
5 . 秦汉时期设立朝议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政务都由朝臣商议最终决策
B.削弱皇帝权威
C.利于皇帝决策时的集思广益
D.解决君相矛盾
6 . 唐代设立政事堂,三省宰相参加政事堂会议协助皇帝做出决策。但皇帝经常以一些较低职位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等衔,参加政事堂会议.其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推进决策民主
C.抑制宰相权力
D.平衡三省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些政务文书出现“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注明时间并署名”现象。这表明
A.两省职权模糊互不牵制
B.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
C.两省共同草拟政务文书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
8 .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后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了唐朝
A.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B.给事中负有起草诏敕职责
C.中书省权力远远超越门下省
D.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9 . 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
B.宋代三司制
C.隋唐三省六部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中书省
B.尚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2018-11-07更新 | 462次组卷 | 100卷引用:2013-201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伊川一高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