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2019-01-30更新 | 2961次组卷 | 64卷引用:2017届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周考(8.14)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2019-01-30更新 | 2973次组卷 | 155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隋唐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
A.三省六部制
B.三公九卿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
2019-01-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2019-01-24更新 | 237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素质检测历史试题
5 . 有学者评论认为,“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评论意在说明唐朝
A.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政府拥有了政务的最终决策权
C.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6 .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据此可知,这两种制度都能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限制专制皇权
D.减少决策失误
7 . 有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从制度变革层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其主要依据是
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C.皇帝逐渐放松对政府部门控制
D.三省体制下,可以减少决策失误
8 .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改称为凤阁、鸾台,并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旨在
A.加强专制皇权
B.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官员选拔范围
9 . 2015年9月17日,QQ论坛一文指出:“李世民创制度、立谏言、重法制,分化决策权力,避免一言堂,用法治与权力制衡管理天下”。其中“权力制衡”主要是指
A.完善科举制
B.实行三省六部制
C.善于用人纳谏
D.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A.官员众多效率低下B.皇权进一步加强
C.监察体系日益完备D.三省制名存实亡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