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2023-12-23更新 | 85次组卷 | 3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2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B.尚书省→工部→中书省→门下省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工部→门下省→中书省
2023-11-20更新 | 203次组卷 | 46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河南郑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3 .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后下发到门下省时,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A.三省体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2023-11-07更新 | 154次组卷 | 4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网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B.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2023-07-15更新 | 552次组卷 | 47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说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和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
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2020-08-10更新 | 757次组卷 | 110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106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2020-01-09更新 | 8937次组卷 | 106卷引用: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7 . 韩国磐先生在研究三省六部制度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吏部演变稳定从未发生变化B.户部与兵部的演变过程完全吻合
C.礼部演变由单一到分散繁杂D.隋唐六部制与前朝存在承继关系
8 . 如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紫微省(紫微令)黄门省(黄门监)尚书省(左右丞相)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D.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2019-12-03更新 | 261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2019-11-13更新 | 620次组卷 | 5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京师杜甫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