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唐初,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唐高宗永淳年间,中书令裴炎“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这一过程说明
A.唐朝宰相地位不断削弱
B.完整的相权遭到了分制
C.中书省位列三省的中心
D.三省职能逐渐趋向合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2019-04-04更新 | 690次组卷 | 33卷引用:北京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唐代宰相召开会议的地点叫政事堂,初设在门下省,高宗末移至中书省。玄宗时因宰相张说奏请,改名为中书门下。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这表明
A.门下省职权范围的扩大
B.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
C.尚书省的地位得到巩固
D.三省分工制衡机制的强化
4 .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官僚的选拔和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两大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在制度方面有重大突破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5 . “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A.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B.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2019-03-01更新 | 390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2019-01-30更新 | 1565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3-2014学年河南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019-01-30更新 | 4097次组卷 | 125卷引用:201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2019-01-30更新 | 898次组卷 | 69卷引用:2015届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上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2019-01-30更新 | 2542次组卷 | 46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新誉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2019-01-30更新 | 2390次组卷 | 7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京城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