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

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又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期有显著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全国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驿站三十里一置,共有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的都城以长安为中心,基本上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大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丝绸之路上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从第一时代到第二时代的转变及转变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特点。
2022-02-0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西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招致朝贡。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尽管郑和的远航显示了水师的实力,但明朝的中国海疆还是逐渐发生了防卫问题。到16世纪,官方封禁海上外贸之际正是由日本、葡萄牙、荷兰、中国的商人与探险家构成的东亚海上共同体兴起之时。比如在理论上,与菲律宾的交往限于福州,与印度尼西亚的往来则限于广州。此外,比如日本使团10年不得超过1次,共两艘船,中国沿海的公开的和秘密的贸易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官方封禁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时,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

——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历史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海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2023-01-30更新 | 19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嘉靖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由于官兵征剿不力,倭寇出没无常,如入无人之境。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被调往浙东抗倭。戚继光深深地感到,旧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士兵素质差,战斗力不强,军纪松弛;若不另行组建和训练一支新军,就根本无法抵御武器精良、剽悍勇狠的倭寇。戚继光前往义乌募兵。他对应募者进行严格挑选,他强调选的士兵要胆大,才能克敌制胜。他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要求士兵。他强调,“凡赏罚,军中要柄。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赏”。针对倭寇的作战方式,参照东南沿海的地形,戚继光创立了“鸳鸯阵”。四千新军经过戚继光两个月严格而有效的训练,“无不以一当百也”,成为打击倭寇的有生力量,被称作“戚家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戚继光练兵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治军的措施。
4 . 阅读材料,完成相应要求。

材料一   明前期,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具有积极的国家职能,……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内社会经济繁荣、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等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使中国直到15世纪依然在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之中。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明代强大的皇权也如同历代皇权一样,既不能解决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也不能消除封建统治的种种痼疾。

材料二   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特创的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推行。极大提高了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办事效率。在评价清朝的历史地位时,人们总要提起它在奠定中国近代疆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杰出贡献。这与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直接关联。而为贯彻其统治意图所设置的机构和制度,则起着保证的作用。尽管如此,作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而建立起来的那套制度。在中国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毕竟已走向没落,……专制残暴和排他性的蜜息封闭,官场腐败、保守僵化也缠绕在一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央集权制在外交方面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制度创举。阐述这些制度在处理边疆问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专制集权制度。
2023-11-1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604年,郑芝龙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他的父亲是泉州知府衙门的库吏,舅舅是海商,从事澳门与日本、马尼拉的远程贸易。1621年,他前往澳门投奔舅舅,开始了其漫长的海商生涯。大约在1622年,郑芝龙抵达日本平户,后与日本女子结婚,生下了儿子郑成功。1625年,郑芝龙活跃于闽粤沿海,地方政府奈何他不得。王庚武认为:“郑芝龙之所以能将其庞大的海上势力统领在一起,靠的是军事上和外交上的技巧,靠的是成功的贸易活动,更重要的是依靠其大家族和忠实的闽南同乡的支持。”1640 年,荷兰人为垄断海外贸易,和郑芝龙达成协议,希望他本人不直接和日本通商。作为交换,荷兰人则分其利润的四成给他,但1640年以后,郑芝龙的船队依旧不断前往日本贸易。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芝龙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芝龙的海上贸易活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正德十六年(1522年)七月,有葡萄牙船只来到广东,自称“佛朗机国接济使臣衣粮者,请以所赏番物如例抽分”。葡萄牙使团到达后,满刺加(马六甲)使臣抵京,请求中国帮他们收复被葡萄牙占领的地区。对此,礼部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佛郎机不是朝贡藩属,“又侵夺邻封,犷悍违法”,此次以接济为名,“抉货通市",心怀叵测,“疑有窥伺”“宜救镇巡等官亟逐之,毋令入境”;

第二,严格执行勘合贸易的有关规定,如期朝贡者“抽分如例”,“不资勘合及非期而以货至者”,皆为谢绝;

第三,对于满刺加的救援要求,请交兵部讨论。

兵部则提出两点意见:

第一,请朝廷以救书的形式谴责佛郎机的非法行径,令其归还满刺加疆土,同时谕令退罗等国从“救患恤邻”的道义原则出发,协助满刺加复国;

第二,对广东方面“闻夷变不早奏闻”的巡海、备倭等官,逮问治罪。礼部、兵部的处理意见,嘉靖皇帝全予采纳。

——摘编自庞乃明《正嘉之际明朝对葫外交之确定》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政府对外交往的特点。
(2)请你对明朝政府关于葡萄牙政策做出合理解释。
7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武四年(1371), 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此后,他又多次宣布“海禁”。但是, 明朝的海洋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明中期, 闽南地区的人地矛盾使得农业无法支持人口增长,发展海外贸易也就自然成为当地人民谋生的重要出路。由于走私贸易带来的利益巨大,屡禁不止,且由于明成祖之后中央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 日趋衰落, 而民间势力出海贸易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明穆宗及其朝廷意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 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 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1567年, 朝廷遂决意在福建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海”.....海上贸易的繁荣,对于财政的支持变得越来越明显……海外大米大量流入福建,缓解了福建长期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因开海而崛起的中国海商将中国的国内市场同世界资本市场联系了起来。巨大的海外市场需求直接刺激了包括闽、浙、粤等长江以南地区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发展。海上贸易促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而为明代的货币白银化提供了必要条件。“隆庆开海”是明朝历史上关于海洋政策的一次大的突破。

——摘编自薛振威《16世纪中国海外贸易思想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

(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海外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明史》说他“智勇有大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藩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分乘208艘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宣德五年(1431年)第七次下西洋,27550人,分乘61艘船,由南京启航,于宣德八年(1433年)驰返刘家港。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大纲》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简表(部分)

次数时间所到国家(或地区)
第一次140512—14079所到国家有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今印尼爪哇)、旧港(今印尼巨港)、暹罗(今泰国)、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锡兰山(今斯里兰卡)、苏门答刺、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等地。
第五次141712—14197奉命伴送15国使团返国,所到国家有占城、爪哇、满剌加、彭亨、锡兰山、柯枝、古里、忽鲁漠斯、阿丹(今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也门之亚丁)、刺撒(今亚丁附近)、木骨都束、麻林、卜刺哇等地。
第七次143112—14337所到国家有占城、满剌加、苏门答刺、逼罗、锡兰山、溜山、小葛兰、加异勒、柯枝、古里、忽鲁漠斯、天方、祖法儿、刺撒、阿丹、木骨都束、竹步(今非洲东海岸朱巴河一带)等地。

——整理自王小甫、范恩实、宁永娟编著《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成祖时期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七下西洋的国际意义。
2022-11-1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和航海图》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收录在茅元仪《武备志》中,全图纵横20cm,为自右向左形式。该图以南京为起,点沿江向东,出长江口沿海岸向南,经淡马锡(今新加坡)、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等地到溜山国(今马尔代夫),而后航线分为两支:一支横越大洋到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另一支穿过阿拉伯海,直抵忽鲁漠斯(位于今霍尔木兹海峡北)。该地图在画法上受山水画、对景式地图的影响,因此具有山水画形式地图的特征。山水画形式地图是我国古代传统地图的一种,它既是图画又是地图。图上还具体标有往返航线50多条,航线旁所注的针位(航向、方位)和更数(航程、距离)等导航定位数据,一应俱全。这充分表明中国海船的远航经验甚为丰富,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郑和航海图》在中国默默无闻二百多年。1885年英国学者、汉学家乔治·菲力浦斯(1836-1896)在所著论文《印度和锡兰的海港》中首次将《郑和航海图》复制,并考证了其中一百多个地名。乔治·菲力浦斯曾在英国驻中国多地的领事馆任职,之所以复制郑和航海图,是因为15世纪以前,唯有中国记载的亚非两洲的地理图籍中《郑和航海图》所含地名最为丰富。从此《郑和航海图》引起学者们注意和研究。先后研究《郑和航海图》的学者有伯希和、兑温达、向达、密尔斯等,这一研究也进一步推动了西方研究郑和下西洋的热潮。

——摘编自周运中《乔治·菲力浦斯<郑和航海图>研究评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郑和航海图》“默默无闻二百多年”和在19世纪得到研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幅地图的特点,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拓展设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航海图》传入英国的条件。
2023-09-0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一部分分类突破题型1学科综合题类型3中外关联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最终统一了中国的是从北方少数民族王朝中诞生的“北魏一隋唐”序列。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作为这个序列的开创者,保持着足够开放的心态,并乐于接受汉人的文化。这种交融性造成这个王朝序列抛弃了汉人的保守特征,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具有世界精神的大唐王朝。最不幸的王朝更迭来自宋代,宋代本来继承了唐代的开放性,又保留了更多的中华特色,在平等的贸易体系下和海外打交道。然而,由于北宋和南宋的两次灭国过于悲惨,使得传统文化中保守的一面成为了主导。在此后的明清时期,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频发,不幸的是这个时期恰恰是西方世界最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根据材料,着眼于“开放与保守”的视角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