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下表为《滇事杂档》中收录的滇南地区官员与边境地区的土司之间往来文件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文件

内容

临安府官员给土司
稿吾卡的公函
土司、掌寨所管地方,乃朝廷地土,安设土司、掌寨,以卫边隅,寸地尺土,并非土司、掌寨私业,不得擅自与人。
土司稿吾卡对猛喇
老挝族人的声明
猛喇地方,系朝廷土地,安设土司、掌寨管理,并非土地私业,不得擅自与人。
A.双方在守护疆域问题上态度一致B.西南地区独立于清王朝管辖之外
C.清王朝在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D.清朝笼络西南地区各族上层分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华夷观念不断固化B.对外政策日趋保守
C.贸易体系逐步转换D.小农经济不断解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以外夷目之者可比。”据此可知,乾隆帝(     
A.具有朴素的主权意识B.注重维护国家的统一
C.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D.确立了因俗而治政策
2023-04-1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如表所示为清朝统一全国不久后实行的边疆管理制度(部分)。这些制度的设计植根于(        
地区管理制度
蒙古高原、青海、唐努乌梁海、新疆(尤其是北疆的蒙古族聚居区)借助“盟旗制度”,推行满蒙联姻
南疆地区及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推行“伯克制度”,册封当地的部落首领
云贵、广西及湖南一带的苗族、瑶族等民族聚居区承袭明制,设置土司
A.明朝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病B.边疆地区所承载的国防压力
C.“大一统”的政策价值取向D.各民族发展水平及文化差异
5 . 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与中原政权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模式一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双方始终隔绝
B.模式二下内地的治理方式趋向与边疆一体化
C.模式二下游牧民族往往被农耕文明完全同化
D.模式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2023-04-14更新 | 408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史载,康熙皇帝21次驻跸避暑山庄、乾隆皇帝50次驻跸避暑山庄召见少数民族首领。乾隆皇帝召见的既有蒙古王公,也有藏传佛教领袖人物,还有四川土司、台湾高山族首领等。这些措施(       
A.反映了政府对边疆开发的重视B.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政策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清朝统治者延续和利用蒙古族传统的会盟制度,盟旗制度下的会盟内容为"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名,编审丁册",盟长是理藩院和各旗札萨克的中间联络者,无权干涉各旗札萨克对本旗的行政管理工作。盟旗制度(     
A.有利于加强对各旗监督B.促使蒙古和内地制度一体化
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体现了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代前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贡本地土特产,朝廷“厚往薄来”,给予大量赏赐。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土司虽继续上贡,而朝廷却不再赏赐。这表明西南边疆地区(       
A.社会矛盾得到缓和B.突破了传统的朝贡体系
C.经济结构有所变化D.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
2023-04-08更新 | 355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博白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发展融合而成的。历史上,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有通婚、册封或委以要职。如两汉与匈奴通婚,唐王朝对回鹘、南诏、渤海的册封,明朝对西藏僧俗领袖委以要职等。通过这些措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中央政府是利益共同体。对于反叛中央的分裂势力,统治者果断采取武力讨伐,震慑反叛分子。如1690年康熙帝镇压准噶尔部落,1759年乾隆帝镇压大小和卓,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

——摘编自韦良云《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儒家民族观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族观的本质特征,它最初强调“夷夏之辨”,严“夷夏之防”,讲“尊王攘夷”。后来随着儒家民族、国家观念不断的发展,“夷夏之辨”日益被“华夷一体”“天下一家”所取代。康熙帝废长域是改变秦汉以来“华夷内外分治”观念的重要举措;雍正帝曾说:“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何得留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民族观的内涵,简述儒家民族观的现代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列列汉化措施,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政权汉化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2023-03-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郴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