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材料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     
A.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B.使社会面貌发生巨变
C.功绩远高于辛亥革命D.对旧思想的全盘肯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新文化运动时期,周作人在《思想革命》中指出我们反对古文,大半原为它晦涩难解.如今废去古文,将这表现荒谬思想的专用器具撤去,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这说明,当时提出“废古文”(     
A.顺应了平民价值取向B.彰显了科学的重要性
C.推动了新文学的兴起D.旨在清除封建旧思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西方和中国(思想史)各自都是变化万千,而思想的演变是与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变化密切相关的:中西双方之思想亦有其各自发展的内在理路。倘若把视点集中到中国,也应记住,冲击中国的西方是个变量,而西潮入侵中国之时,中国本身的传统也在变。(当然双方也都有许多——或者是更多——不变的层面)如果仅注意西潮冲击带来的变化,而忽视不变的一面,或忽视西方和中国文化传统自身演变的内在理路,必然是片面的。

——摘编自罗志田《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点拟定一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924年,有人统计了当时出版的-些新诗集里的惊叹号(!),说这种符号“缩小看像许多细菌,放大看像几排弹丸”,认为使用惊叹号是消极、厌世、悲观等情绪的表现,并把使用这种符号的白话诗诬之为“亡国之音”。这表明(     
A.专制和愚昧束缚大多数国民头脑B.守旧观念阻碍文学改良萌生
C.文明开化的新风尚成为时代潮流D.思想文化革新仍然任重道远
6 . 1915~1918年《新青年》第1卷至第5卷,“社会主义”一词共出现34次;1919年《新青年》第6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104次;1919~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至第9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共达88次。这一变化反映出(     
A.十月革命影响各国革命斗争B.中国人反思西方文明的必要性
C.革命运动促进新价值观传播D.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极大提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胡绳武、金冲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依据材料一,指出“皇帝被打倒”的历史事件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五四时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的西方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摘编自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22年,近代学者钱玄同在日记中回顾了自己20年来的思想变化(内容见如图)。该日记(     
四、一九O八—一五,主张保存汉字,极端排斥国语改用拼音之说。一九二一以来主张国语非改用拼音不可,极端排斥汉字保存论。
五、一九一二竭力反对汉字改写横行。一九一七以来竭力主张汉字改写横行。
六、一九一二—一五,主张复汉族古衣冠。一九一六以来主张改穿西装。
七、一九O九—一五,主张遵修古礼。一九一六以来主张废弃古礼。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社会观念的变化
B.体现了知识分子抵制清政府的新政政策
C.折射了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影响
D.说明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10 . 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这看似是因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指责《青年杂志》与他们的刊物在名称上有雷同、混淆之嫌,要求其改名,其实际上正如后来史家所说:“添加一个‘新’字,实则‘新’意迭出,寄托着陈独秀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可见,《新青年》的“新”意最突出的是(     
A.创新服务面向青年群体B.采用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C.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D.高举思想启蒙利器以救国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