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官吏任用,向来都归吏部管。五品以下,吏部有权可以用。五品以上.吏部开名字给宰相.由上面来决定。明朝废了宰相.大臣改为廷推,由九卿、七卿公议决定。但吏部尚书的意见,是受大家尊重的。小官任用.则权仍在吏部。清代大官,由皇帝特简,吏部不知道.也不用什么廷推了。下面小官,不能一概由皇帝简任,还归吏部铨叙.这还算是中国历史上直传下来的一种法规,清代皇帝也没有废得了。但由吏部铨叙分发的人,清代必须有引见,必待皇帝见了面以后,才得正式去上任。这无非表示全国用人之权,都在皇帝手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提出的文官制度建立方案中,首要一点是规定了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政府核心领导人。作为“政务官”,他们要随着政党更替、内阁变换而进退。而一般处理行政事务的官员,包括常务次官,是“事务官”,这些人则通过公开考试录用,录用后长期任职.不与政党共进退.事务官也就是英国文官。新出现的“事务官”,就像政府中的“神经系统”,能够深入到组织的各个职能部门中。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保证国家政策不会因为决策层更换而受到波及。他们与政务官的体系完全剥离开来,主管具体事务的执行.也在组织经验和知识的传承、信息的传递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都是推进英国政府在政党交替执政的过程中维持政府稳定运转的关键因素。其次.在工作方面,文官还可以对决策者提出异议,甚至与其争辩;而决策者往往也会仔细考虑事务官所提出的建议。而建议被采纳的数量也作为一项评定文官业绩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李少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任官制度的演变,并指出其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和英国近代在官员任用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古代及英国近代任官制度的认识。
2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021-11-02更新 | 963次组卷 | 42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对孝文帝汉化的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5 .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社会治理是其职能之一。在我国古代和近现代史上,与西方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国体和政体,其政治发展道路也有独特性,我校高二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探索研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美国国会是美国最高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

——摘选自《美国国家概况》

材料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于每年第一季度举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

材料四   在中国一百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中,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众多特色和优势,如价值维度和科学维度的统一,是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初心和使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之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等等。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发掘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将有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特点并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的构成体现了什么原则?简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4)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谈谈你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的认识。
6 . 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分别列举秦朝、汉朝、唐朝的史实各一例,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2020-11-02更新 | 485次组卷 | 27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实施期间的言论:

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

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与材料一相关的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二 近来随着财政赤字激增,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福利制度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开国皇帝刘邦惩成亡秦孤立之败,综周秦之分封与那县为一体,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封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制定了一系列对封国控放适度的政策,使封国在维护国家政权、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中发挥了屏藩枝辅的作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武及后世诸帝不断削弱封国。强大郡县,使汉初郡国并行制演变为单一的郡县制,汉政权因此失去了地方藩护力量。因而,导致了王氏外戚篡权。

——摘编自汤其领《西汉郡国并行论》

材料二 明初沿用元制,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省制度,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些政区习惯上仍称为“省".其管辖范围除陕西、四川、云南外,一般比原行中书省要小一些。将行省分为三使司,是一种预防省级官员形成地方割据的分权策略,然而。这一新制度实际加强了省一级的行政能力。由于明代增加省的数量削弱了政府跨区域协调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又增设了巡抚和总督来应付需要跨省协力解决的突发问题。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变迁,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变迁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020-06-22更新 | 1847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期中)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帝王正是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认识到监察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预防和惩治权贵官僚的恣肆贪婪、削弱和牵制对中央政权不利的地方势力、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大作用,因此高度重视监察的改革和完善,把御史台(后为都察院)的地位,提升到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的位置。极端君主制的发展,促使监察机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逐渐从一个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监察机关,跃升为独立的、极具权成性的监察机构,职权不断扩大,以至于无所不监,无所不察,保证了监察的整体、有序和监察效能的发挥。监察机构对权力的制衡作用,有利于约束官吏的不法行为,督促各级官吏恪尽取守,澄清吏治,提高政务效率。所以在清末“仿行宪政”进行官制改革时,明确肯定了以监察院制衡内阁,最终保留了都察院的建制,只是裁撤了都察院的员额。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材料二 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发端于1809年,是一个由宪法或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或国会决定的、由一个独立的高级官员负责的办事机构。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改进公共行政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后因保护人权、反腐败等需要,监察专员逐渐向地方政府、国际组织、公司以及非政府组织、大学扩展。监察专员制度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监察专资采取非司法方式解决行政机关与普通公民之间的行政争端;二是监察专员通过约束政府权力,弥补司法系统对行政权约束的不足;三是监察专员通过为普通公民提供及时救济,保护公民的相关权利。监察专员制度逐渐与各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合流,成为各国加强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新华《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对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机关发展的趋势,说明中国古代帝王重视完善监察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功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完善监察制度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