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瘟疫爆发频繁,往往伤亡惨重。为了做好灾前预防,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灾的预备仓制度,疫灾发生后,可以起到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减轻灾民负担的作用。对各地出现的疫情,官员必须及时组织人员深入灾区,认真勘察灾情并如实报告。在疫情较轻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结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死者众多,明朝还创建义家组织助葬,并且疏散大量聚集的工匠、夫役、军队等,降低其密度,减少聚集时间,改善卫生环境,以减少疫情。除此之外.明代在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职。政府和医家还重视瘟疫研究.出现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论》等大量瘟疫防治的医书。明代的民间救助在应对瘟疫灾害时,也常表现得较为活跃。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年、同乡、邻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会关系,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织在疫灾教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采取安抚政策.抚恤灾民.包括量情减轻或减免地方赋税、徭役、军役负担、赎还被卖男女、制止疫区犯罪、移民到疫区、招抚流民复业等等。

——据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等整理

材料二 1439—1640年间,英国伦敦是当时欧洲鼠疫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15世纪末期英国的防疫组织很不完备.措施也显得零乱分散.大多数是效仿其它国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16世纪以来,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相关机构来组织防疫。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防疫工作,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根据法令.郡治安法官全盘负责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各教区牧师、济贫理事会同看守人、检查人、监督人等定期(每周)向治安法官递交疫情报告;郡治安法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疫情和应对措施,并及时将疫情材料整理后汇报枢密院,以便中央及时掌握国家的疫情动向。在严酷的防疫斗争中,英国的防疫预警机制逐渐形成。英国政府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将“普通税”作为济贫基金,对乞丐和流民进行救济,这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外,英国政府还颁布了《济贫法》《习艺所法》等一系列法案,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在英国政府和民众紧密配合之下,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各地所发生的瘟疫明显减少。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应对疫灾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防疫对策的演变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论述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学发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潘建峰等《钻石模型——解读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更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流行,造成边区军民大量伤亡。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防疫工作会议并成立了延安防疫委员会,负责延安市、县境内的防疫卫生,还在区、乡、村设立卫生防疫小组。为防治疫病,边区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动员党政军民捕鼠、灭鼠;建立了中央、军队、地方三大系统的医疗机构,并三令五申要加强预防接种和预防注射工作等。1941~1942 年又先后发布了《陕甘宁民政厅布告》及《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和隔离制度。专门成立的营养委员会对吃饭时间做了科学合理的规定,倡导粗粮要细做,号召群众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免疫能力,并倡导定期举行运动会。经过努力,群众的卫生观念不断增强,边区人口的平均死亡率从60%o以上下降到30%o左右。

——摘编自陈松友、杜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防治工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 《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020-03-17更新 | 300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学校(东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期,呈现出独特的二元性:家族中心主义虽已动摇,但宗法精神深入人心,等级制根深蒂固,传统的巨大惯性使它在短时期内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式家庭刚刚出现,虽能起到示范作用,但力量很弱小,无法与传统势力抗衡。社会上既存在着古老的地主阶级和佃农阶级及传统社会的自耕农、商人、手工业者阶层,也有残余的奴婢、半奴婢阶层;既有演变中的古代的阶级和等级,又产生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裂变的同时,也进行着阶级改组,知识阶层、工商阶层、军人阶层已开始成长为新型的社会集团;传统的组织不断演化,新的社会群体激增,政治团体、经济团体已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

材料二 过去的中等阶级,包括小企业主、小店主、手工业者、商贩等等,除因机器工业的竞争而破产者外,大多数还继续存在。他们要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奋争。手工工场工人也还有很多,正在面临着社会的巨变。在工业革命的浪潮面前,一切人都在新的环境中寻找出路。于是,形成了种种社会利益集团,出现了观念上革新与守旧并存的局面。总之,在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社会群体在重新组合,呈现某种“乱”的形势。但是,大工业的发展是带动整个社会前进的主流。随着工业资本的增殖,工业资产阶级的财富迅速地膨胀着。人口重心的转移及工业城市的兴起,使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超过了土地贵族和商业金融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中的主体。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并谈谈你对社会结构转型的认识。
2020-03-1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0届高三3月在线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具体而言,中华传统文明至少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一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轴,以草原游牧文明与山林农牧文明为两翼,并借助商业和手工业予以维系的复合型文明。

二是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以血缘网络与地缘网络为两翼,并借助众多经济共同体及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大一统文明。

三是尊德性,崇礼义,重教化,尚君子,以伦理为本位的泛道德主义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大文明特征的长期存在支撑和保障了千年中华帝国的有效治理和体系的存续。

——摘编自姜又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轿型反其路径的独制性》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或结论)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不能照抄材料原文,要做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论从史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共卫生与国家之盛衰有莫大关系。盖国家盛衰,以人民之强盛为衡,而人民是否强健,则以公共卫生为准。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居民将粪秽等生活垃圾直接倾入河中,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使街道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自由放任主义影响下的政府在很长-段时间对各种城市问题持漠视态度,致使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城市中滞后的卫生防疫措施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强烈地意识到卫生防疫的重要性,各城市兴起了以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环境治理和疫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运动。

——据【美】洛瑞.克莱门《美国公共卫生》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都市发展进程加快,使都市公共卫生面临严重挑战。租界行政当局基于安全与健康的需要1898年成立了正式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启动了近代.上海的公共卫生事业。面对租界卫生示范的刺激,华界政府在卫生领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各种社团组织为维护民族大义、或基于共同利益,不仅参与政府组织的卫生建设之中,而且独立开展了公共卫生宣传工作、社团举行的清洁运动、劝止吐痰运动、健康比赛等。加强了市民的疾病预防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与公共意识,促进了都市社会的凝聚和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共同投入,推动了上海市政的建设和都市文明的进程。

——摘编自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一1949》》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长的时间内,就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据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中后期美国公共卫生困境的具体表现,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上海为例,指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公共卫生建设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明代海防问题始于洪武二年,“时倭寇数掠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为此,水军大将方鸣谦提出“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水聚战舰,则倭不得入,入则傅岸。”成化至嘉靖年间,“倭警侵息者五十余年,边备废弛,”嘉靖三十一年“倭贼大扰于浙东”,俞大猷提出“贼之来必有海,海舟防之于海,其守务也。乘其初至而击之,不使得以相势合势而猖獗也”,他还发动军民大力整修沿海岸防公事,加遮板,多备弓弩火器,固守沿海城镇。同时,俞大猷十分重视军事器械的作用,大量建造坚固高大的福建楼船,并配备佛朗机(西式武器)。嘉靖四十四年秋,倭寇入犯福建,“大猷将水兵,继光将陆兵,夹击平南澳,大破之。”绵延数十省的抗倭斗争将俞大猷的海防思想推上了巅峰,但它是在明朝海防羸弱的背景下一种“弥补似的被动的反应”。

摘编自沈济《俞大猷的“大知”与海防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俞大猷海防思想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俞大猷的海防思想。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3年佛罗伦斯凯利对《伊利诺伊工厂车间巡视法案》的提案:

第一条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妇女不得在工时超过单日8小时或单周48小时的任何工厂或车间受雇。第二条妇女或16岁以下儿童不得在任何场所从事任何用于销售的大衣、马甲、长裤、外套,或任何用于销售目的任何款式的服饰的制作或边角处理、修改或修补工作。工厂法案被宣布违宪:伊利诺伊州最高法院,1895年3月18日根据宪法,妇女与男子同样享有不可否认的、就其劳动签订合同的平等权利。……在这些权利中包含并因此给予她的是签订和执行合同的权利。该法律给予她和其他公民依靠在人文、科学、专业技能和其他职业中的知识、诚实和勤奋谋生的权利不得因为性别之故被否定或损害。

——摘编自【美】约翰拉法格著《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结合世界近代史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予以评析。(要求:信息提取准确,评价客观,史论结合)
2019-04-28更新 | 155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年山西省祁县中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在现代化的视野中,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经济上,极大地减少了中国经济的存量,延缓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在政治上,使国民党集权变成了现实,极大地增加了中国人民在此后争取民主的成本和代价。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日本的侵略极大地破坏了中国原来的现代化进程,但又使得新的现代化进程悄然开启。在政治制度方面,使进步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此独裁在与民主的较量中很难占到上风;在社会改造方面,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雏形;经济方面,虽然战时经济体制变革带有明显的被迫性,但从客观上看都包含了现代化因素。

——摘编自虞和平《200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