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中央驻地变迁一览表

始驻期离驻期驻地
19217192210上海
192210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北京
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中共三大前夕上海
中共三大前夕19239广州
1923919274上海
1927419279
10月初
武汉
19279
10月初
1933年春上海
1933年春193410月长征开始瑞金
19351219367瓦窑堡
1936719371保安
1937119473延安
1947319493西柏坡
19493至今北平(北京)

——摘编自刘绍汉、冯全主编《光辉的历程》等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中共中央驻地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6-14更新 | 205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新高考)
论述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河北省部分文物单位分布示意图。


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从上图中任选一处文物单位,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条与该文物单位所蕴含历史信息密切相关的重要史实,并加以阐释。(要求:①写出所选文物单位和与其对应的史实;②阐释须包含所举史实的历史依据以及对该史实的评价;③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02-28更新 | 1945次组卷 | 7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河北历史高考真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设置了国家性的医疗福利机构惠民药局,救治灾民和无钱治病者。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下令山东灾伤处,户给钞与锭。宣德元年(1426年)六月直隶保定府涞水县、真定府新河县、河间府兴济县、广平府威县奏报“去岁水、旱、薄收,今夏新谷未登,民多乏食,乞将各县存留仓粮验口赈恤”。宣宗诏命行在户部开仓赈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大学士申时行等“奉圣谕给药救京师灾疫,即于五城开局按病依方散药,复善委祠祭司署员外郎高桂等五员分城监督,设法给散”。

——摘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大通史(明)》

材料二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十八年(1709年)年,桐乡旱涝相继,乡绅汪文桂设立粥厂、药局,施粥、施药。雍正四年(1726年)当地水灾,他又首倡赈济,以食饥民。雍正五年,漳州、泉州大饥馑,仙游县太学生徐方宝出米8000余石,分给饥民,后因操劳过度而死。嘉庆十九年(1814年),江南北大旱,赤地千里,督抚大吏令各州县劝捐赈济,无锡知县韩履宠劝捐到13万千文,金匮令齐彦槐捐到124万千文。

——摘编自李世愉、王政尧主编《中国大通史(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社会救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乡绅参与赈灾的原因。
2022-02-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2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西方近代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残醋的殖民侵略和争霸战争,但人类历史命运息息相关,探索和平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国政治家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体而言,这些议员们大力游说,全心全意地为扩张性的、掠夺性的、反法以及反西的政策进行游说。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符合国家的利益。以占领新的领土为目标的战争往往会为新的海外贸易以及投资创造条件,正如1762年乔治三世在他的登基演讲中对下议院所强调的那样,“我的领土范围扩张了很多。”他对议员们说,“可以给贸易和生产提供新的资源。”战争同样刺激了国内生产力。

对于造船业以及中部地区日益兴隆的冶金业而言,影响尤为明显。东印度公司的军队所配备的武器正是伯明翰所制造的火枪和剑。增长的贸易意味着海关税收的增加,与此同时,所需要征收的土地税也就此减少了。因此,占据主导地位的土地利益集团对这一情形表示满意。

材料二   更为严峻的是由于英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而殖民地大多还维持着相对比较贫穷的经济水平,因此这些地区只能扮演英国工业生产的原料产地和劳动力来源地,却根本消费不起英国的工业制成……两次世界大战基本都是以欧洲为主战场,长期的战争极大地消耗了英国的国力,而在战争中他的很多原有的势力范围和经济政治影响被美国所取代,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战争期间和战后殖民地的纷纷独立也给正在衰落的大英帝国以沉重的打击,他丧失了大量以往的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自身的衰退和外来的打击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衰落。

——以上材料摘自【英】劳伦斯.詹姆斯《大英帝国的规起与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殖民扩张对推动英国崛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高度依赖殖民地的英帝国霸权走向衰落是历史必然”。
2022-01-07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多校联考2022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严重灾荒,举国乏食,告急于秦。秦穆公虽然对时任国君晋惠公心存不满,但为了晋国百姓,还是在名臣百里奚的劝说下,积极输粮于晋,拯救晋民,最终靠着秦国的慷慨解囊,晋国顺利度过此次灾难。秦穆公这一做法
A.印证了“春秋无义战”B.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C.延续了秦晋之好的传统D.践行了政在得民的理念
2022-01-07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多校联考2022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包拯在知谏院等任内,多次提醒宋仁宗:“临决大政,信任正人。赏者必当其功,不可以恩进,罚者必当其罪,不可以幸免。邪佞者虽近必黜,忠直者虽远必收。况幅员至广,官吏至众,黩货暴政,十有六七;若不急于用人,以革其弊,亦朝廷之深忧。”包拯认为,宰相必须是“能尽心救天下之弊,敢当天下之任者”;御史府是“朝廷纪纲之地,为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夫转运使、提点刑狱,在乎察官吏之能否,辨狱讼之冤滥,以至生民利病、财赋出入,莫不莅焉。事权至重,责任尤剧,设非其人,则一路受蔽”;“盖刺史、县令,耳目接于民事,惨舒攸系”;“如州县之职不举,按察之吏又不以闻,则朝廷无由而知,是一方之民有终无告者矣”。

——摘编自董伯庸《试论包拯关于整顿吏治的主张》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包拯奏疏对研究宋代政治的史料价值。
2022-01-01更新 | 15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12月一轮收官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生的。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对外竞争、扩张的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内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和经济的正常运转。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形。在相互交往中,人们的忠诚对象由神圣的天国转为世俗的人间,人们开始认识、发现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情感更为增长。人们在随后批判封建王朝国家的斗争中,还产生了民族国家即“祖国”意识,表达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近代民族主义作为理性的政治观念,为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政治价值和观念符号。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材料二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民族主义在西方逐渐成为具有侵略性的进攻武器,而中国则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提出按照军队操法重塑国魂,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及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中西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中得出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表所示为中国近代城镇人口变动统计情况。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
时间城镇总人口城镇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
1843年2072万5.1%
1894年2351万6.0%
1949年5765万10.6%
A.呈半封建半殖民地特征B.低速推进C.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分布不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博物学最早可追测到古希腊的学问,经过长时期的沉寂,在16世纪中期全面复兴,并不断发展壮大,博物学的复兴改史了西方人看待自然的方式,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一个新的可视性领域全方位地建构起来了”。研究表明,近代早期的博物学家多从人类利用的层面出发,而不是根据动植物的内在特征进行分类。随着博物学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逐渐被独立的、客观的和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新分类体系所取代。其中,瑞典博物学家林奈确立的以植物器官识别植物的分类体系被博物学界广泛采用。近代博物学的另一转变表现在由注重古代文献到重视田野考察。端士地质学家、动物学家阿加西说:“假如你只是在书上研究自然,你走出门去根本找不到它。”伴随着殖民扩张的推进,博物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拓展。

——摘编自王晴住《超越东西:博古学,考据学以及近代早期历史学发展的全球性》

材料二   根据美国学者法伯研究,至1900年,英、美、法、德四国共建成自然博物馆950座,自然博物馆成为欧美国家大城市的“标准景点”,由于大熊猫在分类上具有不确定性,自然博物馆急需得到完整的标本,用于分类研究和展览,以便澄清科学上的谜团。纽约布朗充斯动物园园长霍纳迪在1901年,1902年向东亚旅行者和标本采集员支付佣金,要他们带四中国的麋鹿和大熊猫。1936年至1938年,美国探险家史密斯在华橘捉到大属猫的事件是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大肆炒作,动物园是直接受益者,20世纪30年代,是外国人来华远出大熊稻标本和活体大熊辅数量最多的时期……1941年组约布朗克斯动物国通这“美国援华联合会”提出申请,请求国民政府赠送大熊猫,国民政府做出积极回应并成功赠送了大熊猫。这一赠送通常被税为开启“熊猫外交”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姜鸿《科学、商业与政治;走向世界的中国大熊猫(1869-194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博物学全面复兴的原因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大熊猫走向世的原因以及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邦时期,古希腊人在自然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将自然界物质作为整体的生态意识;城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追求,使得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形成了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界以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态意识;随着古希腊人对自然界研究的深入,他们还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是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宗教、哲学以及对经济发展追求的影响,形成了敬畏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界和始终以人为中心的特点。

——摘编自汪烽《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研究》

材料二   西汉儒家秉承先秦儒家“民本”“农本”“节用”“尚礼”等思想,如荀子思想被董仲舒吸收并加以发扬光大,他把天、地、人看作是合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天地人一体说”,确立了中国古代早期的生态系统论认识。这对生态保护而言,利大于弊。西汉儒家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用之有度,取之有时”的思想,在注意到开发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选择和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感恩等方面,对前人有所超越。但西汉盛行的“灾异说”把生态灾异政治化,使之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误导了人们对生态灾异真正原因的探求,影响了生态科学的发展。

——摘编自赵杏根《西汉儒家生态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汉生态思想做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