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7 道试题
简答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部分知识,超越了现行教材的内容所规定的范围,你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应对?
2023-06-0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2021年高三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从古到今,世界经济的重心经历了几次大规模转移。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轨迹: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世界经济重心变化线路(公元1年到2025年)

——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5年6月3日报道,这张地图根据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绘制,利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对历史上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估算数据。公元1000年,中国和印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全球经济重心当时稳固地居于东方。在保持了820年后,经济重心开始向欧洲转移,之后又向北美转移。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经济重心已迅速地拉回原来的地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到2025年,全球经济重心将向公元1000年时那样回到远东,不过要向北偏移很多。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以公元10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重心的变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2-06-06更新 | 322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东省高中名校2022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的各种观点简表

作者和书名时间断限
林增平《中国近代史》(1958年版)1840年—1919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977年版)1840年—1919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卷(1996年版)1840年—1949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1999年版)1840年—1949

(1)说明上述观点的异同。结合所学,试简要分析对同一历史问题存在不同解释的原因。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2022-03-08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的搜集、鉴别和运用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阶段,也是历史研究者的基本功。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20世纪西方社会发展与保障制度”时搜集到的史料。

材料一  中世纪王室和教会建立的慈善机构


材料二  近代西方工人运动

工人群众的贫困程度从1848年至1864年间没有减轻,这是一件不可争辩的事实,但这个时期按工业发展和贸易增长程度来说却是史无前例的。……其实,在大陆上所有工业的和先进的国家里,都在重复着像在英国发生的同样事实……在所有这些国家里,“完全局限于有产阶级的财富和实力的增长”确实是“令人陶醉的”。……工人阶级的广大群众总是逐步下降…不论是改进机器,或是在生产上应用科学,改善交通工具,或是新辟殖民地,或是向外移民,或是扩大市场,或是自由贸易,抑无论是这一切结合起来,都不能消除劳动群众的贫困:在现代的恶劣的基础上,劳动生产力的任何新的发展,都不免要加深社会的对立和加强社会的对抗。……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义务……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节选)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社会福利活动的范围取得了标志性的扩展。收入保障之基本计划——退休、失业和工伤的范围和覆盖率逐步上升,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了保护,同时也占用了越来越多的预算。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原先设计为解决狭隘条件下和特定人群的计划被放宽限制、修订并拓展到覆盖全民。与此同时,最初设定为接近最低生存标准线的援助水平也被放宽到符合主流社会之合理标准的水平。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出现了“主动失业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重重困难。

——摘编自(美)特雷尔教授《社会福利政策导论》(2003年出版,黄晨熹等译)


(1)分别说明三则史料对于研究“20世纪西方社会发展与保障制度”的史料价值,并对每类史料做出评价。
(2)围绕研究主题,你认为还可以搜集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3)史料的搜集、鉴别和运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022-02-21更新 | 19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12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关于秦亡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上述观点
A.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C.是从某一特定视角进行阐释D.随着研究的深入先前观点被抛弃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联和联合国都是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而建立的国际组织。二者在履行这一职能时,哪一个更有效呢?

材料一   国联和联合国的相关规定


第十六条
(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盟约……所定之规约而从事战争者,则
据此事实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各会员
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
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一国,不论为联盟会员国或非联盟
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二)遇此情形,行政院应负向关系各政府建议之责,俾联盟各会
员国各出陆、海、空之实力组成军队,以维护联盟盟约之实行。……
(四)联盟任何会员国违犯联盟盟约内之一项者,经出席行政院之
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之代表投票表决,即可宣告令其出会。
——《国际联盟盟约》
第二十四条
(一)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
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
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
第二十七条
(一)安全理事会每一理事国应有一个投票权。
(二)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决
之。
(三)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 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
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表决之;但对于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条
第三项内各事项之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
——《联合国宪章》

材料二   国联与中国问题

李顿调查团在满洲



1932年1月21日,国联成立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调查团,
就日本侵华问题进行调查。1932年9月4日,调查团完成
调查报告,各委会签字。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在东京、南京和日内瓦同时发表。
试将报告书略加浏览,即觉有最显明呈现之两点,一位九一八当日及九一八以后一切
日本军事动作均无正当之理由,不能认为自卫之手段。一为所谓满洲国者,并非真正
及自然之独立运动所产生,而为日本军队及日本文武官吏操纵造作之结果。
——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罗文干
今次满洲新兴,帝国尊重其独立,促其健全发展以为东亚之祸根,保世界和平之基础,
然不幸(国际)联盟所见与此背驰,针乃令政府慎重审议,终于采取脱离联盟之措施。
——日本昭和天皇

材料三   联合国与朝鲜问题


实际上,美国是为了一项原则——击退侵略,并
通过联合国落实这一原则。美国之所以能够得到
联合国的批准,是因为苏联驻联合国代表不断抗
议联合国将共产党中国排除在外,因而缺席了安
理会的关键投票。
——[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
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纠集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
组织“联合国军”,武装入侵朝鲜。10月7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
线”,19日占领平壤,进而把战火引向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的国
家安全。在这紧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在反复权衡利弊
后,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据李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1)材料一中的史料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何价值?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联合国取代国联是否有其必然性。
(3)材料三中的两则史料对联合国作用的认识是否矛盾,为什么?
(4)进一步认识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探讨?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5)上述材料,在历史研究中选择史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22-01-01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370年,明政府设立惠民药局,在各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同时,明政府还下令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明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B.加强基层社会管理
C.维持社会秩序稳定D.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8 . 晚清时期,中国人的领海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简介
1804加罗林号案发生后,美国商人向广东当局提交了抗议书,传达了领海管辖的概念,指出中国应在领海行使管辖权。可惜,这份抗议书根本没有送到中国地方大员手中,对中国近代领海观念的产生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1863年前后《万国公法》首次向中国介绍了领水理论。这一理论在随后的普丹大沽口事件中得到了运用。当大沽口事件发生后,中方向德使提出抗议,指责其兵船在“中国洋面”扣留丹麦商船侵夺了中国权利。正是借助《万国公法》介绍的领海主权理论进行辩驳,总理衙门才感到理直气壮,迫使德方认错。
1868中美《续增条约》第一条   就详细规定了水面管辖权问题,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开始具备利用国际法知识来维护领水权力的朦胧意识。
1874年一1875荷兰公使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设立救生船队。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日舰到朝鲜沿海擅自测量其海道而被朝鲜炮台轰击,日本公使森有礼向中国提出抗议,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这表明,李鸿章初步掌握了领海理论。
20世纪初期.在日俄战争中的领水中立权交涉、澳门水界交涉、中日二辰丸案交涉以及东沙岛交涉等事件中,都或多或少地能够看出清政府的领水主权观念已经大大超过了19世纪中后期的水平,运用领水理论来捍卫国家主权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刘利民《国际法的传播与晚清领海主权观念的嬗变》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晚清国人海权观念变化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清朝地方外交权的演化过程,这表明清朝
A.中央政府面临集权的危机B.近代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地方官员权力一直在扩大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马球运动是一项传播广泛古老运动,在古代欧亚大陆流行。目前,史学界对马球运动的起源地还未做出统一定义,主要有三种主要学说。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马球:起源于哪里?

材料一 三种马球起源学说

起源说主要依据
波斯起源说19世纪以来,欧洲体育史学者认为马球运动为最古老的棍击球类游戏,最先记载出现于波斯文。据文献记载,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公元224年至公元651年),马球运动十分盛行。
吐蕃起源说有学者考证指出“polo",语源于古代藏语的“polu”",在波斯语中没有“波罗”这个名称,而且另外也找不到它取得球字意义的语根。《本世纪辞典》和《大英百科辞典》都认为“polo”一词出自藏文,这从词语来源上证明马球是出自西藏地区的。
中原起源说中国古代汉字中很早就有“毯”这个字出现。现存古代文献中“毯”字最早见于西晋的《大宝积经》卷,其中写道“观诸含识,如毯为轮,椭圆不定”。西晋时的《字书》和南北朝的《玉篇》里都均记载有“毯”字。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懍的著作《荆楚岁时记》有“毯”字。有学者研究指出藏族所见的击球运动的记载“比汉族晚五个世纪”。

——摘编自常浩凯《唐代马球服饰文化研究》

材料二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会有多种马球起源学说?请说说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倾向于哪种学说?说明你的理由。
(3)在考证材料中这类历史问题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021-12-28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高中名校2022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