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中央驻地变迁一览表

始驻期离驻期驻地
19217192210上海
192210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北京
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中共三大前夕上海
中共三大前夕19239广州
1923919274上海
1927419279
10月初
武汉
19279
10月初
1933年春上海
1933年春193410月长征开始瑞金
19351219367瓦窑堡
1936719371保安
1937119473延安
1947319493西柏坡
19493至今北平(北京)

——摘编自刘绍汉、冯全主编《光辉的历程》等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中共中央驻地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6-14更新 | 205次组卷 | 17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九)文综历史试题
2 . 罗马与汉朝

材料一 (罗马)凭借强大的由公民组成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扩张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罗马帝国在各征服地区设置行省,任命官吏,派驻军队,推广罗马法律体系……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摘编自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二 汉武帝统治时期, 对内强化皇权、财权和中央集权。对外,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战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经过汉武帝的经营,西汉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统治盛极一时。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帝国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疆域、对外交往等几个方面分析汉武帝统治时期“盛极一时”的原因,并对比其与罗马帝国统治的不同之处。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共性与差异的角度谈谈你对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关于启的继位,《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于上述记载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史家立场决定其史料的价值B.历史记载混乱难以获知真相
C.越接近当时的记述就越准确D.多种资料互证利于辨伪求真
2021-12-29更新 | 145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备考诊断联考(一)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方面书籍925种,撰著《本草纲目》(纲日本来是史书之一体)。《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新药374种,约190万字。书中关于“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捣汁服之”的记述,曾助力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成功研制“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获得“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称誉。

——摘编自王家葵《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材料二   《心血运动论》是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于1628年公开发表的。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哈维设想“通过血液循环运动在人体内进行,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之后,哈维对动物体作了更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经过几十年不懈地努力研究和大量事实为依据,最终完成了《心血运动论》。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人们上千年的关于心脏运动和血液运动的经典观点,提出血液是循环运行的,心脏有节律地持续搏动,是促使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动力源泉,彻底打破了统治西方医学界长达1500年之久的“盖仑血液潮汐理论”。该书的出版震惊了当时的医学界和生理学界,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

——摘编自郭继宏《哈维“心血运动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本草纲目》和《心血运动论》的特点及其成书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本草纲目》和《心血运动论》的共同社会价值。
2021-12-1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司马迁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写成《史记》。而刘歆在其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中的记述则是:“后坐举(举荐)李陵,陵(李陵)降匈奴,下迁(司马迁)蚕室(实施宫刑之囚室)。有怨言,下狱死(司马迁死于监狱)。”据材料可知
A.官修历史才能作为正史B.间接史料是不可采信的
C.历史研究无法还原真相D.历史资料须辨析其真伪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观点一:美国学者解释中国近代史,常常采用费正清的“冲击一反应”模式,即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变,系由于西方潮流的冲击。

观点二:中国学者大都主张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的开始。

观点三:美国学者孔飞力却极为重视晚清的地方军事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他认为,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中央政府权力的缩小和名流势力的扩张,这种趋势成为咸丰朝及以后中国政治、经济的主要特征。这标志着传统国家的崩溃,中国不能再按老的模式重建,因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根据材料及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材料中任选出一种观点或者自拟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关键史实叙述准确,段落间的逻辑层次明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教育自汉代定型后,虽然也有发展和嬗变,但是其基本构架是高度稳定的,内容上以儒家经学和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体制_上以政府办学为主导,各方面办学并举,教育与选士制度紧密结合,以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为目的,从而构成了积淀深厚的固有教育传统。

——摘自俞启定《中国教育传统的成因和嬗变研究》

材料二   改革教育体制,建立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这是康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向光绪帝建议:“今乡皆立小学,限举国之民,自七岁以上必入之,教以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其不入学者,罚其父母。”梁启超在《教育政策私议》中,把教育分为四个时期:5岁以下为幼儿期,受家庭教育或幼稚园教育;6岁至13岁为儿童期,受小学教育;14岁至21岁为少年期,受中等教育与中学相等程度的师范学校或各种实业、专业学校的教育;22岁至25岁为成年期,受大学教育。大学业分文、法、师范、医、理、工、农、商诸科。

——《中国教育思想道史》第五卷1860年冬

材料三   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结束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和近代教育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发展近代教育的措施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德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1-10-1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外国中国
“14—16世纪的欧洲
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最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一 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法国史学家米西勒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的起点,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算法。一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种,从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还有一种,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算起。应当说,三者都是言之成理各有依据的。分别以这三个年份为起点,算到1840年,各自都在2000年以上,比西方多了一倍。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表为史学家对14— 18世纪中外历史的有关评论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战国时代开始,“本”“末”成为泛指农业和工商业的专用术语。各学派无不认为农业是“本”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末”业,但在如何对待“末”业的问题上,各家则存在较大差别。从总的倾向看,儒家对“末”业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不但不反对私商的货殖行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奢侈品的生产和流通,但对“末”业中有悖于礼义规范的行为表示反对。墨家对“末”业的看法与儒家接近,只是极力反对“末”业中奢侈品的生产和流通。道家和法家不仅极力否定“末”业本身存在的合理性,而且还有把“末”业扩大到“本”业以外所有行业而一概加以拒斥的倾向。

材料二   古希腊虽然没有产生与中国类似的“本”“末”的概念,但从古风时代晚期起,也出现了许多关于农业和工商业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思想家和改革家们无不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本”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末”业,但他们在对待“末”业的问题上也存在不小的分歧。其中,梭伦和色诺芬注意到了“末”业对“本”业的补充和促进作用,二者对“末”业的批评仅限于道德层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肯定“末”业中具有自足性质的部分的同时,极力反对“末”业中具.有营利性质的部分。来库古则通过立法几乎取消了一切“末”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家和主编《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各学派对工商业态度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农工商业观念形成的社会背景。
2021-09-3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人口的激增,居住空间的狭小以及政府对公共卫生治理的漠不关心,天津的卫生状况趋于恶化,各种传染病流行。于是公共卫生防疫制度在清末的天津出现了。1902年,清政府成立了北洋防疫局,由直隶总督府管辖,并附设海港检疫医院一所。同年,天津.又成立了卫生总局,采用西方医学技术进行防疫、检疫,并负责疾病控制及城乡环境卫生治理等事宜。直隶总督府于1904年颁布了《天津防疫章程》和《大沽查船验疫章程》,分别为天津地区的铁路沿线及海港防疫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得天津地区的防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但对大沽海口的检疫工作由来自北洋防疫医院的4名西医负责。清末天津的卫生防疫管理实践为日后北京城市卫生建设提供了样本和经验。由于当时中国民众对此缺乏正确认知,而地方乃至中央政府在推行时又往往忽视了对民众的卫生教育,希望一蹴而就,然而却往往事与愿违。

——摘编自刘棋《清末天津卫生防疫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天津卫生防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天津卫生防疫制度。
2021-09-2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