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问题与人口迁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下表为 1912—1943 年山东向东北地区移民的人数及回返、留住人数情况(单位:千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马晓驰《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山东移民问题研究》


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时期山东向东北地区移民情况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2021-03-0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为加强东北的边防力量,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咸丰10年(1860年)清政府对东北废除“封禁”,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关内大批农民纷纷进入辽宁开荒种地。清末,辽宁铁路、港口建设和近代工业发展较快,人口增长迅速,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达到430万人。民国20年(1931年),辽宁人口剧变,由上年的1466.34万人骤降为1420.80万人:从民国21年(1932年)起,又逐年增加。解放战争时期人口锐减,直到194811月辽宁全境解放,辽宁人口才逐渐回升和增长。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辽宁人口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491985年的36年间,净增的1855.7万人中,自然增长为1851.11万人,占99.75%;净迁入人口为4.39万人,占0.25%.据统计,辽宁平均每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1982年比1964年增长0.56倍,男性文化程度高于女性,青年文化程度高于中老年,城市人口文化程度高于农村。1985年,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76%,比1957年上升了3.84个百分点。1985年,沈阳地区有500多万人口,大连和锦州地区分别有400多万人口,朝阳和铁岭地区分别有300多万人口,丹东、鞍山和抚顺地区分别有200多万人口,营口、阜新、辽阳和本溪分别有100多万人口,只有盘锦地区的人口在100万人以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辽宁省志-人口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影响辽宁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3 . 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地区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推动人口迁入地近代化进程的迁徙路线是
A.丁→乙B.丙-→乙C.丁→甲D.丙-→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全球史》围绕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两个主题阐述,文明传承反映单个社会的独特经历;文明交流关注在多种文化交流中所有社会的共同经历。该书认为: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文明交流即已开始,后来,联系和交流逐渐增多,范围逐渐扩大,交流也有了交通、运输和贸易网络的支撑。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有效发展,这些网络反过来对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经历的影响日渐加深,也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密集和系统化。在全球化的总趋势中,该书强调互为因果的三点: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在这些交流形式中,跨地区的技术、农作物和病毒传播较容易,而文化传播所遇到的阻力可能最大,因为每一种文化对异质文化都持抵制的态度,主动推进文化融合的事例在历史上非常少见。

——摘编自魏凤莲《<新全球史>与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可赞成、质疑、修改或提出观点),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并得出结论。(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遭受了多次战乱、天灾及瘟疫,境内人口锐减,耕地大量荒废。当时四川人口大约只有50万,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实施“移民垦荒”政策。尤其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政府明确规定四川荒地归移民所有,全国掀起了移民入川的浪潮。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四川移民已达632万人。到嘉庆末年,四川人口更是达到2000多万,全国最多。这次移民中,湖北、湖南的最多,故称“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使四川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五方杂处”的环境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川移民文化,如川剧。同时湖广填四川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

——摘编自陈世松《大变迁:“湖广填四川”影响解读》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美国领土的扩张,兴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大批移民争相跨过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入“老西部”地区。到1830年,北部大湖平原成为美国的“小麦王国”。而南部的海湾平原则号称“棉花王国”。加州黄金热的出现,则使采矿业迅速推向整个西部。随着铁路运输的大发展,1870年,中央大平原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牧牛王国”。西进运动扩大了美国的生产基地和市场,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工农业生产,使它从一个地处一隅的小邦,变成一个泱泱大国。美国西进运动和西部开发的历史也有阴暗的一面,这就是对印第安人的掠夺和屠杀。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种族灭绝暴行,是美国历史上永远洗刷不了的污点。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湖广填四川”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湖广填四川”相比,美国西进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这种不同出现的原因。
6 . “闯关东”通常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时期内,我国山海关内的百姓去东北谋生的历史。如图反映的是民国时期山东省民众“闯关东”的情况,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山东民众第一次闯关东高潮B.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促使山东省民众闯关东骤减
C.华北事变后导致山东民众出现第二次闯关东高潮D.日本投降、山东解放促使山东民众闯关东情况骤减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都是以户口为调查对象,而掌握户口数的主要目的是征收赋役,因此政府在统计时只限于设置郡县的地区。普遍存在的户口隐匿和人户逃亡也降低了户数统计的准确性。明清时期,户籍与赋役逐渐脱钩,但百姓依然以少报或漏报为宜。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1卷)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通令各省市民政部门办理人口调查。到1930年底,仍有很多省市未完成,内政部只能根据以往数据估计,合计全国人口为474787386人。这次调查未规定截止标准时间,调查表格各地不统一,也未设置调查组织系统,其结果明显不真实。

——摘编自米红《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与评价》

材料三   1953年,新中国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政务院规定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同时进行,采用统一的表格,确定了截止标准时间。中央到地方均建立专门领导机构,250多万干部群众参与其中。这次普查相当成功,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调查。195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人口为601938035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弄清了全国的人口数量。

——摘编自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统计不准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与南京国民政府人口调查的不同,并简析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历史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期间的耕地面积有了很大的增加,据学者推算,宋代的最高垦田数大约是7.2亿亩。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经过唐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发,农田水利有了很大的发展,耕作水平也有了显著进步。宋太宗时,开始在南方水稻区扩种麦豆类作物,同时在江淮之间推广水稻,以充分利用地力,防止水旱灾害的影响。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大早,真宗下令从福建运送三万斛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种,到受早地区推广;并在宫中试种,让百官了解新品种的效益。…吴越国旧地元丰年间的户数与唐朝开元时相比,增长率是相当高的,其与江南各州的户数分别是开元时的138%和325%。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全盘学习苏联,反对避孕和节育,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口补偿性增长的需要……由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公报显示的数据可知,195363024时,我国的人口数量为58260万人,不到四年就比新中国成立时估计的“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多出一亿多。这一数字一经公布,就引起了舆论界的哗然,要求节制生育的呼声远比二三十年代更为强烈,因为这当中融入子越来越多的来自人民大众的声音。政务院在19538月要求卫生部推行帮助群众节育的运动。19552月,卫生部报送了《关于节制生育问题向党中央的报告》。同年31日,中央做出批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的问题。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国家、家庭和新生一代的利益,我们党是赞成适当地节制生育的。”

——摘编自李文《再谈毛泽东与计划生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江南地区户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45年至1970年代早期,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向欧洲特别是西北欧,到1970年代初,有800多万的移民居住在西北欧。这些移民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从欧洲边缘地区来到西北欧的劳工移民;二是来自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的劳工移民,这部分人又被称为殖民地劳工。除了这两种类型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劳工,如二战结束时大规模迁移的欧洲难民、殖民地独立后从前殖民地回到出生国的返流移民等。在此阶段,欧洲的经济迅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欧洲大量的青社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卷》


(1)结合材料,对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的增加作出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是为民屯。同年秋天,杨应琚从甘肃省安西、肃州、高台等处共招募贫民四百户,携券前赴乌鲁木齐屯种。1762年,杨应琚又从张掖、山丹、东乐等县招民二百户、男妇大小七百八十余口。移居的民户,都由政府提供车辆,派专人护送到乌鲁木齐。1764年,甘肃大旱,乾隆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应琚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雾八户前往。1765年,杨应琚又于肃州招民八百户、高台县四百户,“现饬道员,在瑚图毕、宁边城、昌吉等处,查明余地,给与车辆口粮,送往安插。”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据《清高宗实录》整理

材料二   美国独立前,东部的贫民、冒险者和商人等不顾英王禁令越过阿巴拉契亚山向西推移。从1769年来自西弗吉尼亚的移民在瓦陶加河畔建立一个小村落开始,到1775年已有数千移民在这一带定居下来。1783年,在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居民已达25000人。1790年,美国总人口为400万人,但在18211850年间,迁移到西部的人口数就达400万。早期的移民西进之后,农场主、资本家、医生、律师、教师、牧师和各种技工等也接踵而至。小的村庄逐渐发展成城镇,开始组成地方自治组织。进而按照国会通过的法令,在西部组织起州政府。到1868年,西部先后建立起17个新州。1890年,美国在西进运动中开发的土地面积达800万平方公里。随着领土西扩,美国人不断向西迁移,形成了西进运动中的人口洪流。西部地区愈益成为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

——摘编自王洪慈《美国西进运动及其西部开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内地民众向乌鲁木齐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代内地民众向乌鲁木齐移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