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     
A.推动了社会转型B.威胁了中央集权
C.维护了小农经济D.导致了“党锢之祸”
2022-07-28更新 | 982次组卷 | 15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墓葬、房址等遗存,其中多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随葬品的数量悬殊,少者仅一两件,多者百件以上。这表明当时(     
A.早期奴隶制国家产生B.阶级对抗尖锐
C.男性处于统治地位D.贫富分化出现
3 .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变法措施结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A.AB.BC.CD.D
2022-07-08更新 | 164次组卷 | 35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022-07-08更新 | 6665次组卷 | 258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5 . 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B.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2022-06-27更新 | 3142次组卷 | 37卷引用: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文峰学校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复读班)
6 .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建设进入晚期。与中期造像相比,菩萨造像大多身形修长,身缠帔帛,神情高傲,给观者以洒脱超然之感,而这种形象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仙形象相符合。这反映当时
A.佛像雕刻技术日益创新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D.民族交融进程停滞不前

7 . 材料 武则天临朝听政之初,政治形势严峻复杂,徐敬业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起兵,中书令裴炎等借此要求武则天还政睿宗。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接受鱼保宗的建议,建立投匦制度。匦,类似于今天的检举箱,而投匦制度也类似于今天的信访制度和举报制度。铸铜匦,四面分别涂以青、丹、白、黑四色,各有投信开口。这四匦分别由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负责,称为“知匦使”。匦函设置后,为防止投状内容琐细、伪滥及匿名诬告等现象,唐政府逐渐制定了检验副本制度。即规定投匦者应先出具副本由知匿使检验,发现伪诈或事涉烦琐,可以不予受理。

——摘编自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设置投匦制度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投匦制度的历史影响。
2022-04-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公元前544年,地处江南被视为“文身断发”蛮夷之地的吴国派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这表明当时
A.文化中心开始逐步南移B.吴国深受儒家礼仪影响
C.华夏文化认同趋向加强D.礼乐制度得到各国维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清徽州乡村土地占有中普遍存在股份制,其中宅地由业户共业,少则二股,多则几十股。宅地细小股份不便造屋居住,但可卖出以获现金,不动产之土地股权可转换为金融货币财产。这一现象
A.源于新经济因素的产生B.造成徽州宅地资源严重稀缺
C.违背社会发展主流趋势D.体现民众经济生活的创造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配合大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在哈密、乌鲁木齐等地筹办屯田,派往乌鲁木齐等处屯田兵丁达一万多人。办理屯田事务的办事大臣由朝廷派往,“管屯副将、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各员由陕西、甘肃省调派”,兵丁亦由陕甘派往,都属陕甘总督节制管辖。仅靠兵屯不能完全解决军粮问题,乾隆皇帝谕:“甘肃等处无业贫民前赴营生耕作,污菜辟而就食多,于国家牧民本图大有裨益。”随后,内地农民大批到新疆安家落户。清政府在乌鲁木齐设同知、通判等文员以管理地方粮饷。

——摘编自聂红萍《从甘肃总督到伊犁将军:乾隆朝对新疆治理的探索》

材料二  184212月,林则徐流放到伊犁后,针对新疆边防形势,林则徐经深思熟虑,主动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改屯兵为操防”,撤销兵电,让种地的战士回到营院里,专门搞训练,把腾出来的土地交给民户耕种,得到布彦泰的采纳。为解决水源问题,林则徐组织当地各族人民,兴修水利工程,费时四个多月,用工二十余万人。电地给农户耕种后,每年交粮除支付官兵口粮,剩余折银抵充经费。缓解了驻断疆清军的粮饷危机。

——摘编自张洁《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时期清政府在新疆屯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乾隆时期相比,林则徐在新疆屯田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在新疆屯田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