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2 . 下列关于战国时代的历史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犁牛耕出现的推广B.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C.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D.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建立
3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④“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A.代表人物具有崇高威望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C.思想主张体现人民意愿D.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春秋战国时期面临社会变革,不同阶级的不同学派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下人物与学派和阶级对应均正确的是
A.孔子——儒家——地主阶级B.韩非——法家——地主阶级
C.荀子——道家——奴隶主阶级D.墨子——墨家——地主阶级
2022-02-26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益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下列主张与“明其法禁,察其谋计。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则外无死虏之祸。故存国者,非仁义也”这一主张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无为而尊者,天道也”D.“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7 . 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各学派的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
8 .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他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表明商鞅主张
A.重罪重刑B.奖励耕战C.重农抑商D.以法治国
9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强点都在于
A.增强诸侯国实力B.君主权力C.社会秩序D.个人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此学派代表人物是
A.庄子B.荀子C.墨子D.邹衍
2021-09-20更新 | 489次组卷 | 19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