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的形成。但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秦初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对行省未覆盖的地区是如何实现管理的,并指出行省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的理解。
2020-01-17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为了大国崛起,而生活在这场崛起运动下的秦国民众反而与这个冷冰冰的国家越来越对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军事史上著名的战斗团队之一)。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公元前209年夏,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三   二世继承秦始皇,沿袭不改,残暴凶虐,加重祸患……秦国强盛时,法令繁密,刑罚严酷,天下震恐。到了它衰落时,百姓怨恨,天下叛离。

——《过秦论》译文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此则其独到之见解”的内涵及形成的背景,分析“亘千古而鲜匹者也”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分析“下雨耽误了戍期却要依据法律问斩”这一处境说明了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法”的认识。
2020-01-1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由中及西

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吏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英】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


请回答:
(1)简述自皇帝制度以来古代中国为“庞大的(国家管理)机构”选拔文官制度的主要演变过程。
(2)既然“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那么请换一角度,谈谈相对于同期的古代中国,中世纪的西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具有哪些显著特点?
2019-11-0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16年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4 . 文化政策是国家政策的重要内容,其制定与特定时代相关,也会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秦始皇和汉武帝是如何“统一思想”的?其实质是什么?
(2)谈谈对文中所说的“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
2019-11-0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松江、金山区2015届高三4月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题
5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末诸司使,内臣领之。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

①内臣:此处指宦官。

——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四七,司马光《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

材料三:尽管残暴,秦始皇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为中央集权的帝国统治建立了范例,这种模式在中国一直保存至20世纪早期;他还为中国指明了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某些个别阶段的分裂外,政治和文化上的统一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请回答:
(1)仿照C处样式,按序号填入相应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可以提取到哪些信息
(3)基于以上材料,并联系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2019-09-0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七校2012-2013年高二5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自变法以来,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隶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县,郡县的长官都非世职,也无世禄。始皇沿着成例,每灭一国,便分置若干郡。……既吞并了六国,秦遂成为一个纯粹郡县式的大帝国。于是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狱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摘编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材料三   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的,是1620年的“五月花事件”。经过讨论通过了一项公约,就是《五月花公约》,它是一个民主集体的雏形,大家共同服从于某些条例、某些规则,然后选出一个人来管事。这样就开始了在这块大陆上的生存和开发。……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

——资中筠《美国十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秦成为“郡县式的大帝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王夫之的观点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美国“联邦制宪法会议”召开的背景。
(4)综合材料一、三,指出秦“帝国”与“美国”政治制度建立过程的不同,并简要概括秦“帝国”与“美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
2019-07-2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二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谁?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材料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材料所述“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材料肯定了该制度哪方面的积极作用?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台湾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试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和其领导人。

材料四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2019-08-09更新 | 23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社会转型
材料一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所谓“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问题:
(1)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转型”存在怎样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两次转型” 中任一次,试述这一转型是如何完成的?
(3)综合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某一“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理解。
2019-01-30更新 | 8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卷
9 . 制度建设有利于保障政权的稳定,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保证民主共和、防止袁世凯专权的?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建设的认识。
10 .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奥林匹克的故乡、欧洲对外贸易的发源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吴邦国:《在中希经贸合作论坛上的演讲》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丞相经历了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相”阶段,到常常七八个宰相在一起议事的“群相”阶段,再到兼相——丞相没有了。这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历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更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读史札记》

材料三:万民法是“市民法”的对称。又称“各族人民的法”。罗马法中调整非罗马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在法的渊源上,主要采取裁判官告示或司法文件、法学家解答、皇帝敕令等形式。在内容上,更多的涉及财产关系和商业关系。体系较市民法更加完备,程序上较为简便灵活,更适用于维护罗马奴隶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要求,具有某种国际法和自然法的性质,现代国际法的语源就直接来自万民法,产生于公元前242年。

材料四: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各创立的政治制度。并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罗马《万民法》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