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7 道试题
1 . 汉代出土的丝织品按织物组织分类有平纹组织的纱、绢、缣等,有绞经组织的素罗和花罗,有斜纹组织显花的绮、锦、绒圈锦,这些丝织品在当时世界独树一帜。这表明汉代(     
A.具备开辟“丝绸之路”的条件B.丝织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C.政府对商业政策作了极大调整D.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并迅速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原始社会民主推荐部落首领时,形成了“选贤与能”的选人标堆,强调所选人才是 否具有征服自然和做人的能力。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普遍重视人才,招贤纳士,礼贤下士,重用布衣之士,千方百计 争夺能言善辩、能征善战和治国富民的人才为本国所用。

西汉
系统地强调德才兼备,“四科”规定:“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 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 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
选人的标准是“身、言、书、判” ,即体魄丰伟,言辞辩证,书法遒美, 文理优长。四者均可,则先看德行,德均取才,才均取劳。
通过考满而观绩,通过考察而观德。考察分为八个项目:贫、酷、浮躁、 不及(能力不及)、老、病、罢(不勤劳)、不谨。
用“四格”、“八法”评判官人。“四格”为“守、政、才、年”,“八法”为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摘编自齐秀生《从古代人才标准看执政能力建设》


提取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才标准的变化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3-09更新 | 60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等5地2023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说,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东汉班固在《汉书》中批评其“崇黄老而薄五经”、“轻仁义而羞贫穷”、“贱守节而贵俗功”。据此可以得出(     
A.社会主流思潮影响史学评价B.《史记》否定儒家的核心观念
C.国家治理需要综合各家思想D.《汉书》反对道家的功利思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部刺史奉诏条察州,惟一条察强宗豪右,其五条皆察二千石。(张敞)拜冀州刺史,既到部,而广川王国群辈不道,贼发不得,敞围王宫搜得之,捕格断头,悬王宫门外。因劾奏广川王削其户。盖自贾谊自文帝时已虑诸国难制,吴楚反后防禁益严,部刺史总率一州,总以此为要务。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材料二   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于众庶,闻王褒有俊材,请与相见,使褒作《中和》《乐职》《宣布》诗,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

(何)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摘编自班固《汉书》


(1)根据材料,概括刺史的职责并说明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刺史制度建立的背景并归纳其性质。
2023-03-0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时,允许民间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濞因其领地有铜山,可以铸币,又可用海水煮盐,后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在一起,最终叛乱。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       
A.确立察举制B.颁布推恩令C.实行盐铁官营D.推行均输平准
6 . 交流是中华民族发展和文化繁盛必不可少的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其公族原出东夷,西迁后长期与戎狄杂处,被目为戎狄。“好马及畜,善息养之”,传到襄公时,以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而受封为诸侯,并授之周人的故土——“岐以西之地”。到秦缪公之时,国势强盛,取得了“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霸业。此时的秦缪公,在与戎王使者由余对话时,俨然“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的中国自许。

——据田广林 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整理

材料二 敦煌便是国际文化进入的大门,……从地理上看,天山东部像一座半岛,遥遥相望的敦煌犹如一座灯塔,为“日款于塞下”的商胡贩客领航、指路;……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唐代敦煌的变化更为深刻……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已不亚于国都。……敦煌不仅是发号施令的行政中心、国际贸易市场,也是佛门圣地……更为精彩的是,壁画和塑像反映出不同文明在碰撞中悄悄地改变着。

——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册



(1)春秋战国时期,各少数民族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这一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概述秦朝建立后顺应这一观念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采取的措施。
(2)读材料二图,写出敦煌所在位置的数字标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敦煌开始成为“发号施令的行政中心”的相关史实,并概述敦煌凸显的“华戎所交”产生的积极影响。
7 . 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司马迁也在《史记》中首次专门为儒生列传。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地位得到提升B.官办教育开始出现C.通史体例受到推崇D.百家争鸣延续发展
8 . 汉武帝时期,曾经走马灯一样地换了13任丞相,其中除一人在汉武帝托孤时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被免职的有7人,有5人因犯罪自杀或被下狱治罪。被免职的7个人中也有2个人是非正常死亡。该历史现象说明(     
A.汉代推崇法家思想B.皇帝权威不断加强
C.中枢机构已经异变D.西汉政治腐朽黑暗
2023-02-15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汉武帝对丞相无为而治的理念极为不满,他要大展宏图积极有为干一番事业,于是召一些青年才俊入宫“与参谋议”。中朝官多为汉武帝宠信的文学侍从,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他们身份卑微却以文才博取利禄。汉武帝此举旨在(     
A.整顿吏治B.打击豪强C.尊崇儒学D.加强皇权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世纪初叶,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自命不凡的君主都有一种炫耀狂,使朱棣也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国威向海外展示。于是,他命令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武装船团,出发西洋。郑和率领的武装船团,每舰平均容纳四百余人,旗舰和若干主力舰,长一百二十米,宽四十米,可载一千余人。如此巨大工程,没有精密的造船技术和精密的航海技术,无法负担。

郑和下西洋,跟纪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们对国家贡献和东西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不过,张骞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而郑和却处在一个幕气日增的时代,所以结局完全不同。

——据柏杨《中国人史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初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并说明二者“结局完全不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