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征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2)依据材料二说明,相对于察举制,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以察举制发展的事实说明这一变化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男女找对象时奉行"门当户对,资财相当",否则即使感情深厚也会活活地被父辈拆散,这种"门当户对,资财相当"的观念与下列哪一制度体现的观念基本相似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科举制度传遍欧洲
1835年,曾经居留中国的西方人士格尔斯感慨:“……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它必将像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一样传遍欧洲,为西方所借鉴!”
(1)格尔斯所指“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于什么时候?宋朝时期这一制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格尔斯之前的300年间西方人士是如何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
(3)你认为“科举制度必将为西方所借鉴”的原因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3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凡厥衣冠(冠族华胄),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宋书·恩幸传序》)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
A.是汉朝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门第出身决定官品大小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016-11-18更新 | 569次组卷 | 1卷引用: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历史考试
5 . 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
B.和战时局的变迁
C.基本国策的改变
D.经济重心的迁移
6 . 据《晋书》记载:“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威,犹有乡论余风。”另据《宋史》记载,“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两则材料对九品中正制评价的相同点是( )
A.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该制度选官用人只重门第
C.该制度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该制度具有封闭性、凝固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董仲舒说“夫长使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赀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
B.颁布推恩令
C.设刺史监察
D.建“内外朝”制度
8 . 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游士社会”已经普及铁犁牛耕B.“门第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C.“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D.“科举社会”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015-02-0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安徽江淮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