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2 道试题
1 . 学者阎步克认为,汉代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获得基层经验,之后以功次得到察举。举至中央,中央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并授官,“试职”胜任者“典城牧民”。阎步克先生认为,汉代(       
A.察举制以考试为基础B.官员选拔任用较为理性
C.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D.官员监察注重品德才能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 . 西晋后期,高门士族“贱经尚道”,推崇“放荡越礼”,这种价值观成为中正论人的标准。东晋至南朝,士风转向崇尚文学。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近世取人,多由文史。”该变化说明(     
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B.九品中正制度已经瓦解
C.士林舆论影响选官D.儒学正统地位得以重建
7日内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以诗词证史是史学研究重要方法之一,对下列诗词理解正确的是(     

选项

诗词

理解

A

“歌酒长春不夜,金翠照罗绮,笑语盈盈。陆海人山辐輳,万国欢声。”民族间交往频繁

B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人世俗化的审美意趣

C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A.AB.BC.CD.D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宜荆荆高三五月联考历史试卷
4 . 制度建设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②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③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④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
7日内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南北朝时期,西魏宇文泰颁布新制,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梁武帝颁布诏书,强调不论士庶高低还是门第高下,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选录为官。上述人才选拔制度(     
A.反映九品中正制已经废除B.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C.为科举制确立准备了条件D.扭转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宋时期是不同政权并立的分裂时期,同时更是中华文明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多政权并立的分裂局面,并没有破坏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反而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各政权内部构建的多民族共存、多制度并行、多层次管理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处理了多民族国家的治理问题,是对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体现在两宋时期不同民族的政权,共享相同的“天下秩序”理念,以共同的理念认识及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付诸具体实践。这一“天下秩序”寓含的正统观念和朝贡秩序始终指向大一统格局。

——摘编自黄纯艳《从有宋一代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统一性》

材料是该学者从两宋时期历史发展中提炼的中华文明的特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选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提炼一个中华文明的特性,并予以阐释。(要求:所选的历史时期和提炼的特性均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汉代选官,除了少量通过世袭任荫和赀选买官外,(汉武帝后)主要用三种办法来选拔官员。一是不定期的,由皇帝提出并命题,命各地诸侯王公卿、郡国选送人才,诏举“贤良方正”。二是由地方官以“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定期向中央推举孝子廉吏,经中央考察后委任的各级官员。三是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设太学,学员是各地推荐的优秀平民子弟,向通经的博士学习儒家经典,通过考核后,选拔成绩优异的学员为官。这三种选官方法有一共同点,就是以信奉儒学、士子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标准。汉代这种与儒学治国理念相匹配的选官制度,规范了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使这个信奉儒家的道德精英阶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力量。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

材料二   唐初所开设的科目,如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合实用,拔取真才,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科更随之而废,流弊因而产生。唐代科举有考前品评的惯例,士人先把平日作品送呈京师名人品评,为此不惜奉上大量金钱,以搏取好评。唐朝虽原则上规定平民阶层皆可应试,但仍讲究门第,名望贵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摘编自高建彬《浅析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利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科举制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状况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下表是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说明了当时(     
士族小姓寒素
朝廷品官66.20%12.30%21.50%
大理寺卿、69.84%11.11%19.05%
刑部侍郎93.48%6.52%0.00%
刑部尚书95.90%3.28%0.82%
A.官员选拔程序多样B.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阶层流动不断加强D.选官政治新旧交替
2024-05-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曲靖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文科综合试题卷-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虽然察举制要求郡县官吏定期进行人才选拔,但“乡议士断”才是察举制的首要环节,这意味着察举对象必须先得到乡民的举荐。对基层人才而言,只有发自真心地帮助乡邻,才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而走向仕途。这说明察举制的推行(     
A.利于基层社会和谐B.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C.带有直接民主色彩D.打破了“世卿世禄”
2024-05-10更新 | 511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唐朝刘晓上疏:“国家以礼部为考秀之门,考文章于甲乙,故天下响应,驱驰于才艺,不务于德行”。贾至认为科举忽视先王之道,滋生了小人之道,“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据此可知,科举制(     
A.出现了重才轻德现象B.选拔了德才兼备人才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反映了价值观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