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晋书·刘卞传》载,时人刘下“入太学,试《经》为台四品吏。访问(中正的属员)令写黄纸一鹿车。卞曰:‘刘卞非为人写黄纸者也!’访问知,怒,言于中正,退(刘卞)为尚书令吏(正八品官)”。这体现了当时(     
A.人才选拔标准更加开放B.选官权缺乏有效的制衡
C.地方官府独揽用人大权D.选拔官员以考试为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代出现了一个“士族中央化”的过程,即世家大族的成员离开其籍贯族源地,迁往京畿地区,对此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国家统一和科举制的实行B.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C.唐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D.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
3 . 唐朝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据此可知,唐朝的“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B.规范了权力使用
C.加强了中央集权D.降低了决策效率
2023-07-10更新 | 110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图为唐代选才的部分举措。这些措施(     
*(唐高祖武德四年)救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礼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上贡。
*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
*天下兵革方息,……士不求禄,官不充员,吏曹乃移牒州府,课人应集,至则授官,无所退遣。
A.导致“取士不问家世”局面出现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位的上升
C.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D.旨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变迁的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在急剧的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唐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首要标志。唐代的犁已由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曲辕犁结构完备,装有犁壁便于深耕,配有犁评,可调节犁锋入土的深浅度,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提高了耕作速度和质量。

   

     图1 隋朝“三省六部”制            图2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隋唐时期的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隋朝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础,以后历朝历代沿用,并逐渐丰富完善。下列关于隋唐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常举中的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
②考试合格后,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③“取士不问家世”
④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体制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品评机制,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向朝廷推荐。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     
A.推举人才注重对人的考察B.使门阀士族全面把持选官
C.适应庶族地主的政治要求D.加快封建皇权的强化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德宗为培养近臣,于贞元二年正月特发诏书,以罹灾京畿诸县的名义,亲自从尚书省郎官、御史中拣择10员,外放为京畿诸县县令进行历练。其所亲选的外放地方官员均为士族出身。这反映了该时期(     
A.士族阶层垄断科举选官B.君主亲掌地方官员选拔
C.士族有较大政治影响力D.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选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B.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拓宽士族入仕的途径D.增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为了能够全面了解考生平时的水平,741年,礼部侍郎韦陟要求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将平时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称“纳省卷”;同时还允许有名望的公卿贤达向主考官推荐优秀考生,甚至可以共同决定拟录取名单,称为“通榜”。唐代的这些做法(     
A.有助于平衡中枢权力B.利于弥补考试取士的局限
C.消融了社会阶级差别D.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023-05-13更新 | 659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