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地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地主阶层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随着唐代门第制度的废除,大量寒门子弟凭借科举考试踏上仕途,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科举时代。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   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重建国家制度和秩序,针对科举制度之种种弊病,不断予以矫正。建隆三年下诏规定:"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且"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以切断座主、门生的利益纠结,殿试制度确立之后,恩归君主。建隆四年,再次下诏,废除"公荐”制度,权贵豪门借助“公荐”,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纵科举。同时创设了全新的“给食”和“特奏名”,所谓"给食",即为赴京考生提供食宿费用,以收取新归附之地士心;"特奏名"即照顾录取年龄较大且屡次落榜的考生。到太宗时期,取士人数明显增加,改革举措也更为大刀阔斧一些。首先,放松了对门第的限制,工商之子,亦能入仕;其次,加重了科举题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另外,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科举制的革新之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武帝将“孝廉”作为察举考试的主要科目,但由于“孝廉”重德行,“非有实行可见者,不容谬举”,加之“察廉举孝”初设,信誉没有确立,导致当时出现了“万家之县,亡(无)应令者”或“阖郡不荐一人”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A.读书做官氛围尚未形成B.地方对朝廷缺乏认可
C.儒家道德影响人才涌现D.察举制推行效果有限
2022-12-14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钱穆说:“此项选举,并无定期,每逢新天子接位,或遇天变,或逢大庆典,随时由政府下诏,嘱政府各部内外长官,各就所知,列名推荐……膺举后,政府就政治大节目发问,被举贤良,各就所问,直抒己见。”此项制度后来产生弊端的主要原因是(     
A.“并无定期”B.“政府下诏”C.“列名推荐”D.“直抒己见”
4 .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士占18%。这说明(     
A.隋唐时期的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B.隋唐时期的科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C.隋唐时期的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时期,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2022-11-26更新 | 903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中学、季延中学、石光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B.世卿世禄制C.科举制D.察举制
2022-11-20更新 | 87次组卷 | 69卷引用:2010年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代通过科举者,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有四条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反映出唐朝选官(     
A.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B.以科举考试为主
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D.加强了中央集权
2022-11-14更新 | 296次组卷 | 25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汉初,王侯拥有较大的置吏权,士人通过举荐、上书、 诸侯王征聘等方式起家于封国。汉武帝以后,封国官吏的选任方式逐渐被朝廷的诏除、举孝廉、征拜代替,起家于封国的官吏只占封国官吏系统的小部分。这一变化(     
A.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B.削弱了地方官员职权
C.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隋朝科举制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族交融,维护国家稳定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以下是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该表格反映了(     
唐德宗(公元779-805年)唐宪宗(公元805-820年)唐文宗(公元826-840年)唐宣宗(公元846-859年)
门荫入仕者10人4人3人1人
进士入仕者13人17人19人20人
A.科举制度影响社会阶层变动B.宰相执政能力显著提高
C.分散相权适应专制统治需要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透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东汉时期,察举制依赖乡里清议,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B.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
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D.起初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2022-10-20更新 | 1234次组卷 | 33卷引用:内蒙古包钢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检测(B)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