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的兴起有其内部与外部的深层逻辑。就内部而言,它是人类人才选拔活动内在发展规律驱动的必然结果,即由“推(选)举——推(选)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不断追求科学、公平与效率的历史选择……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时,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来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另一方面又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的措施,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由此,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为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官僚队伍提供了物质可能。而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吸纳寒族俊才进入统治集团,彻底改变领主经济统治时代世家大族垄断仕官途径的时机已经成熟,符合地主经济发展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应时而生。因此,可以说,科举制是“在士族门阀庄园经济衰落、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摘编自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二中国古代社会在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国家官吏的尝试之后,发现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围绕官本位争夺权力这一政治中轴展开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冲突。虽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比世袭制更进一步,选官以后天资格取代先赋资格,但久而久之,就会加剧地方望族大姓和地方士族势力的膨胀,加上其他政治和社会原因,最终引发了汉末三国鼎立的百年大乱和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但自隋唐之后,中国人把科举考试推上解决政治和社会冲突的舞台后,使得围绕官本位展开的政治和社会冲突走向了有序、规范并可以调控的道路。此后,中国约1300年的政治冲突转变为一种在公正、公开、公平旗帜下展开的考试竞争冲突。

——摘编自张宝昆《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举制的政治贡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治国有成,与其发展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选官制度关联匯浅,而察举制即为其大端,韵脉及于后世,至今犹有余音。与帝王公卿由上而下征辟士人不同,察举之途是自下而上地推选人才,由人主择贤用能。此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施行。入汉之后,建制趋密,功效益彰,蔚为大观。察举制在汉代之流变,是一个渐趋繁密、日形完备、终成方轨、为一代所遵的制度化过程。作为较为完备的选官制度,察举并非孤立而行,而是多与考试相辅相用以求得人才的。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后,均须考试。考试的内容依《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以经学、章奏为主。考试方式则有对策和射策,前者为命题作答,后者即抽签考试。考问主体上至皇帝亲策,下至公府甄核,几乎遍及察举的各个科目。

——摘编自张毅《汉代察举制的启示》

材料二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诏令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政府。开皇十五年(595 年),正式废除了行世三百余年的九品中正制。大业二年(606年),“炀帝始建进士科”。唐高祖时期又规定士子自行荐举和朝廷考试。直到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随着一般地主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关陇贵族和功臣贵戚集团的衰落,广泛地从一般地主、士人中选拔有才能之士担任各项官职的条件才趋于成熟。自开元初,举行制举时不断诏令自举,科举逐步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摘编自赵晨曦《察举制中科举制的萌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察举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在隋朝基础上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古代科举制度的建设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这种变化说明当时(     
A.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B.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
C.中央监察体系进一步完善D.官员考核制度更加严密
2023-01-0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段测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