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士是等级制度中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需要在官学中学习“六艺”等文武知识与才学。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崛起,以知识与才学为各诸侯国所重视;士的来源广泛,私学成为“士”的教育主要途径,士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各种官职有带兵作战、有纵横外交、有担任一国之相和各级行政、有从事教育的,士的派别也非常之多。

材料二   经历两汉,“士”成为儒学之士的主要称谓,以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也重视“御”“射”“求”“数”等六艺中的实际才学,但到魏晋时期,“士”固化为特殊的阶层。隋唐宋元,“士”的来源又逐渐广泛。明清时期,“士”主要指科举达到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所读之书基本以“四书”“五经”为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内涵出现重大变化的原因,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明清时期“士”的内涵出现的几次重大变化,并指出这几次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2-06-05更新 | 1036次组卷 | 10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举制度的施行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市民文化的兴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有学者在谈及魏晋政治时指出:“如果让皇权在官僚政治与士族政治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那么皇权将倾向于前者而不是后者。皇权固然必须给予官僚相当特权以换取其合作,但并不情愿让其分割其权势。”该学者意在说明(     
A.皇权与士族特权间互相制衡B.选官制度变革有一定必然性
C.分权体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D.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唐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寒士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他们显达后喜欢奖拔后进。据此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A.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B.限制了士族做官资格
C.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D.促使选官走向制度化
2021-09-06更新 | 615次组卷 | 1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知,汉到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趋势是(        
A.更趋向于公平公正B.更趋向于选拔权的归属
C.更趋向于重视血统D.更趋向于才学和能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汉代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发展,他们没有像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那样推行封建制,而是“由潜在的分裂势力转化为大一统体制的维护者”。下列能支撑该观点的是
A.察举制度拓宽了仕途通道B.重农抑商维护了小农经济
C.中外朝制调整了中枢权力D.边疆治理确保了国家安定
2021-05-13更新 | 505次组卷 | 9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将作监丞陈靖上书“请糊名考校,以革其弊,上嘉纲之"。随即在崇政殿举行的殿试中就采用了先弥封试卷后评阅的办法。这一办法的实施
A.说明科举防弊流于形式化B.增强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C.促进了选官方式的多样化D.导致科举制逐渐走向僵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唐代省试的主考官——“知贡举”一般较为固定,通常由礼部侍郎等官员担任;同时,科考过程又允许大臣“公荐”即举荐考生。这种做法(       
A.便于官民上书言事B.易造成选官制度不公
C.导致士族结党营私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023-03-1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但实际上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力图把选举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起初,政府选择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比较认真负责,不负责者要受到弹。他们“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姑造也,乡区清议,不物爵位,褒疑所加,足为劝助,尤有乡论余风”。

——摘编自陈金凤、方潜龙《魏晋南朝九品中正制与皇权政治》

材料二   随着民族交融的加强,北魏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调解民族矛盾,在沿袭九品中正制的同时,又建立起地方中正组织,与中央中正组织并行不悖。中央系统的中正组织依旧分为州、郡两级,地方系统的中正组织则分为州、郡、县三级。本来州郡中正须由士族,特别是士族中的高门充任,但北魏“重吏干,就像重军功一样”,寒门因军功、吏干被提升,大量充任州郡中正。

——摘编自段锐超《十六国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时期设立九品中正制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及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