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唐代科举制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同为科举考察对象,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
C.官僚政治角色发生变化D.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到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

——杜佑《通典》


(1)指出材料一、二描述的选官制度。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2022-02-24更新 | 222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虽然汉代诸帝要求公卿大夫或“两千石”举孝廉,但这一制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步骤却是地方官吏在自己的辖区内首先经过“乡举里选”发现、选取、考察人才,然后才推荐给上级。所谓“乡举者,博问乡里而举之也”。据此可知察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采用直接选举的方式
C.具有一定公平性D.沦为沽名钓誉的工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察举权操于州、郡长官之手,往往有权贵请托的现象出现,早已失去其“乡举里选”的本意。再者,东汉社会颇重清议,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加上《人物志》等书籍的提倡,于是士大夫之间已有一种互相品题的习惯。……在吞并吴、蜀,统一了全国后,曹文帝面临和平时期的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乱使得“士人流徙,脱离乡土”,这种形势下,各级官府很难掌握人才的才学能力情况,致使很多人才被埋没。鉴于此,当时的吏部尚书陈群提出关于人才选拔制度的建议,即后来的“九品中正制”。

——摘自高园《试析我国古代荐举与科举选官制的利弊》

材料二   唐代开科取士,任何人士不论高门大族或寒门出身者,只要有真才实学,均有获选参政的机会。……唐代人才辈出,名相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均由进士科出身。但行之既久,成了入仕的主要途径,于是士人争相埋头于追求功名,但求及第作官,不管实际政治才干,结果造成吏治日坏之患,流弊不少。甚至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应明经试的多为世族子弟,应进士试的多为寒门士子,两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结成朋党,援引私已02相攻击,形成后期之“牛李党争”,出现宦途歧分。

——摘自高园《试析我国古代荐举与科举选官制的利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考试的利与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大唐贡土之法,多循隋制”。唐代科举考试进士科还允许“公荐”和“通榜”,即人们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这说明唐朝科举制(       
A.可能存在不公平情况B.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C.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D.考试科目明显增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东汉晚期,时人针对社会舆论对虽有才华但德行有瑕疵之人很苛刻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而九品中正制纠正了察举征辟制对德行无限高扬的不可控的做法,主要立足对违德的惩戒。由此可知(     
A.察举征辟制破坏儒家伦理规范B.九品中正制注重平衡德才关系
C.察举征辟制过分强调官员德行D.九品中正制完全忽视官员德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下图为唐代选才的部分举措。这些措施(     
*(唐高祖武德四年)救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礼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上贡。
*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
*天下兵革方息,……士不求禄,官不充员,吏曹乃移牒州府,课人应集,至则授官,无所退遣。
A.导致“取士不问家世”局面出现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位的上升
C.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D.旨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唐朝时期政府规定, 应试者不受门第限制, 不必由官员荐举,皆可“投碟自荐”。 这反映科举考试(     
A.合理设置科目B.完善制度建构
C.追求公平公正D.严格运作程序
2024-02-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校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 “以其地置西州,又置安西都护府,留兵以镇之。初,西突厥遣其叶护屯兵于可汗浮图城,与高昌相影响,至是惧而来降,以其地为庭州”。安西都护府时驻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下辖多个都督府及州。贞观二十二年将府治迁至龟兹(今库车县),其时辖焉耆、龟兹、疏勒等16个都督府,下辖88个州,110县。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旧唐书·吐蕃传》


(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唐太宗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指出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
(2)若进一步探究“唐太宗与唐朝盛世”这一历史主题,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两例。
2024-02-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