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魏晋时期,官员荐举之责由中正官负责,州郡县的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而重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这表明
A.社会阶层流动已被禁绝B.中正官大多数徇私舞弊
C.察举制度不再适应需求D.门阀政治影响官员选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初,在高宗时做到宰相的十一人中,明经擢第者二人——裴炎、张文瓘,二人均为中高级官吏子弟;进士及第的有九人,其中真正寒士出身且父祖也没有官位的,只有郭正一、高智周二人。这一现象体现出,唐初(     
A.士族影响并未消退B.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
C.科举取士发展较快D.科举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称之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而《三国演义》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这一变化说明
A.汉末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强B.汉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明显
C.制度性调整带来结构性变化D.统治者解决危机手段多元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九品中正制在运行过程中最初设置的是郡中正,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自治色彩浓厚。而魏朝末期设立了州中正,州有着浓厚的中央驻外机构色彩。这一变化反映了(     
A.郡县制下地方难以掌控B.中正官权力在日益扩大
C.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加强D.选官权逐渐向中央集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唐初,官员的候补主要有三个途径,即科举,杂色入流(封建王朝把官员分成九品,九品以内为流内,九品以外为流外,官员由流外并入流内叫入流)和恩荫。其中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生来源是国立学校中的学子,这些学子大多数都是贵族之后,普通人较难获得进入学习的机会。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初期的门第观念浓厚B.唐朝政治依旧属于贵族政治
C.九品中正制度在唐朝延续D.科举取士标准呈多样化趋势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高官超过七成,而“唐代前期,高官中大族出身的比例降至56.4%”。这主要得益于唐代(     
A.监察制度的完善B.选官制度的变化
C.政治环境的宽松D.贵族势力的衰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